青丝绣韵,青春传承 ——南京财经大学暑期实践密探东台发绣
为进一步了解并传承家乡特色文化,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指示精神,7月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丝传韵”暑期实践团队以“东台发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指引,走进江苏省东台市嘉丽发绣艺术馆,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探寻之旅。
观发绣佳作赏匠心 听历史渊源品传承
实践团队首先跟随负责人陈伯余走进艺术馆展厅,一幅幅精美的发绣作品顿时映入眼帘,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每一幅作品都以细腻的针法、独特的纹理和自然的光泽,展现出发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展厅。 凡颖 供图
通过负责人对发绣起源的介绍,实践团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发绣艺术不仅是一种装饰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发绣,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人发为“线”,用苏绣传统针法绣制而成,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绣曾长期由寺庙和居士收藏,传承之路一度坎坷,几近佚失。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研究,发绣技艺在东台得到恢复、发展与壮大,并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睹绣工巧手制绣 闻选材精要诀窍
紧接着,实践团队来到了发绣生产工作室,亲眼目睹了绣工们创作发绣的过程。只见绣工们坐在绣架前,全神贯注地绣制作品,手中的绣针在绣布与发丝间轻盈穿梭,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们对发绣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柔和的灯光下,绣工们专注的神情和娴熟的技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精神。
图为绣工现场展示制作发绣。 韩赵洁供图
随后,负责人特意讲解了发绣选材的讲究。“发绣的灵魂始于发丝,这与宗教有很大关系。”他指着一旁的材料说,发绣选取人的头发作为原料,充分利用头发的自然色彩,正因如此,古人称发绣为“墨绣”。发丝不施晕染、不朽不蚀的特点使发绣作品更耐磨耐腐、不易褪色,且利于保存。这与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随顺万物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一番讲解,让团队对发绣工艺的严谨有了更深认识。
传薪火培育新秀 商良策共扬发绣
此外,除了技艺的传承,负责人强调艺术馆还十分注重发绣人才的培养和发绣艺术的推广。多年来,馆里通过“老带新”师徒制、开设技艺培训班以及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吸引了一批热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加入,让发绣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队也表达了助力发绣传承的意愿,双方围绕“线上推广扩大影响力”“结合文旅开发体验项目”“打造年轻化文创产品”等方向深入探讨,初步达成合作共识。大家期待通过多方合力,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走出东台,被更多人看见、喜爱与传承。
图为小绣工学制发绣。 凡颖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东台发绣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故事,已深深烙印在团队成员心中。大家不仅近距离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更感受到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未来,实践团队将带着此行的收获与思考,积极践行协商共识,以青年之力为东台发绣的传播与发展添砖加瓦,让这缕穿越千年的发丝,在新时代织就更绚丽的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凡颖供图
(通讯员 韩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