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寻脉齐地间|青岛理工大学“齐鲁文脉青耘队”深耕淄博传承文化
2025-08-14 来源:青岛理工大学齐鲁文脉青耘团队 关注:
8月1日至8月5日,青岛理工大学“齐鲁文脉青耘队”在淄博展开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历史脉络,先后走进中国陶瓷琉璃馆、周村古商城、福王红木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通过实地探访、非遗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为齐鲁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在与千年文脉的深度对话中,体悟“薪火相传”的实践意义。
队员们架起摄像机,穿梭于陶瓷琉璃馆的各个展厅,用镜头记录下200余件代表性展品的细节。特写镜头里,缠丝琉璃的纹路如流水般灵动,套料雕刻的层次感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厚度。这段素材将成为非遗宣传纪录片的重要片段,让更多人透过屏幕感受“琉璃之乡”的技艺荣光。

商埠古今对话,探访非遗根脉



红木纹理藏史,感知器物之美

齐风古韵探源,创新文化表达

琉璃光影流转,触摸匠心温度
8月1日,实践队首站抵达中国陶瓷琉璃馆。展厅内,流光溢彩的琉璃制品静静陈列,从战国时期古朴的琉璃剑饰到现代精美的艺术摆件,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了解了琉璃从原料冶炼到成型装饰的全流程技艺。“这抹‘琉光’里藏着淄博工匠的千年坚守”,成为陶瓷琉璃馆给人留下的深刻感悟。队员们架起摄像机,穿梭于陶瓷琉璃馆的各个展厅,用镜头记录下200余件代表性展品的细节。特写镜头里,缠丝琉璃的纹路如流水般灵动,套料雕刻的层次感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厚度。这段素材将成为非遗宣传纪录片的重要片段,让更多人透过屏幕感受“琉璃之乡”的技艺荣光。


商埠古今对话,探访非遗根脉
8月2日至3日,实践队走进周村古商城,在青石板路与青砖灰瓦间,开启一场跨越百年的商埠文化之旅。队员们首先寻访到“锦灰堆”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耿学知老先生,在古朴的工作室里,看耿学知老先生用毛笔将残卷、拓片等元素拼贴成画,墨色浓淡间尽显“残画故纸,古意新生”的妙趣。“其实我倒没想着创新,我的这个观点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最主要还是保持原汁原味。”耿学知老先生在面对队员们的询问时说道。在普遍呼吁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耿学知老先生的发言让我们眼前一亮,心有所感。


随后,队员们来到“义盛永”老字号旧址,第六代传承人毕研翠女士翻开泛黄的账本,讲述这家百年商号“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当年就算赊账,也得保证商品成色,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些鲜活的“商埠故事”,并将其融入进周村古商城专题纪录片之中。


红木纹理藏史,感知器物之美
8月4日上午,实践队来到福王红木博物馆。推开厚重的木门,阵阵木香扑面而来,明清风格的红木家具陈列有序,榫卯结构的精巧、雕花图案的寓意,让队员们惊叹不已。“你看这张紫檀木桌,不用一钉一胶,却能历经百年不变形。”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凑近观察,用镜头捕捉榫卯衔接的细微之处。
红木纹理藏史,感知器物之美
队员们特别关注了红木家具与齐文化的关联,在一件雕刻“车马出行”纹样的柜子前,他们详细记录其工艺与齐国车马文化的渊源。“器物也是文化的载体,这些纹理里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一名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些素材后来与琉璃、锦灰堆的记录整合,形成了完整的非遗参观纪录片。
红木纹理藏史,感知器物之美
队员们特别关注了红木家具与齐文化的关联,在一件雕刻“车马出行”纹样的柜子前,他们详细记录其工艺与齐国车马文化的渊源。“器物也是文化的载体,这些纹理里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一名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些素材后来与琉璃、锦灰堆的记录整合,形成了完整的非遗参观纪录片。

齐风古韵探源,创新文化表达
实践队收官于齐文化博物馆,在青铜器、瓦当、竹简间探寻齐国故都的历史密码。在“稷下学宫”复原场景前,队员们化身“研学导师”,用情景剧演绎诸子论道的场景;看到“齐法化”刀币时,他们结合周村商埠文化,梳理出齐地商业文明的传承脉络。


在西周牺樽展柜前,队员们久久驻足。这件青铜器以牛为形,纹饰繁复却不失灵动,讲解员介绍其“牺牲奉献”的寓意与齐国“重农桑、轻赋税”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随后,队员们来到东周殉马坑遗址,透过玻璃栈道俯瞰整齐排列的马骨,两千多年前“兵甲之盛”的齐国雄风扑面而来。“每匹马骨都朝向东方,这是当时军队出征的方向。”结合史料记载,队员们用摄影记录下千年前的历史文物,让静态的遗址在镜头里“活”了起来。

此次淄博之行,队员们用脚步串联起文化地标,用镜头留存下非遗记忆,用创意激活了传统基因。从琉璃的流光到红木的沉韵,从商埠的诚信到齐风的智慧,形成了覆盖“琉璃—商埠—红木—齐文化”的完整传播矩阵。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们,正以青春之力为齐鲁文脉注入新动能,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持续生长。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