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微风拂过麦田。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文法学院赴宣城市泾县学习“和美乡村”建设经验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10下午来到寒亭镇天门村,展开深入乡村实践调研,通过宣城地区乡村治理经验,提炼出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模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参与度;并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的潜在作用,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走访途中。通讯员 孙焕 摄.png

图为实践团队走访途中。通讯员 孙焕 摄

在寒亭镇天门村,时间的流转似乎比外界缓慢,每一个脚印都能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山水风情画,远看是若隐若现的山,近看是随风摇曳的小麦,笔直挺立的玉米......让这幅风情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村子里热情淳朴的田园人。

走在村里的小道上,总能碰到村民自发的问候与淳朴的微笑。他们的面孔,虽然被岁月雕琢,却依旧闪烁着一种从容与喜悦。村子里辛勤劳作的村民,与炎热的夏格格不入。他们挥洒汗水,深耕在田间,分外忙碌与充实。阳光下,他们的背影长长地投在泥土上,仿佛与大自然的律动同步,勤劳的双手绘制着生活的丰盈与希望。在走访时,村民热情的招呼我们,淳朴又美好,让这田间多了几分生动,多了几分活跃。

图为走访途中遇到的热情的村民。通讯员 刘文佳 摄.png

图为走访途中遇到的热情的村民。通讯员 刘文佳 摄

  为我们讲解村庄建设的大姐也是一样憨厚热情。她穿着朴素,带着一顶草帽,脸上布满了阳光的痕迹。她带我们参观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讲述着村里的历史,每一处变迁都透露出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骄傲。她告诉我们,这个村庄如何从一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现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地方,每座新房子的背后,都有一段辛勤耕耘的故事。

图为热心讲解的大姐。通讯员 刘文佳 摄.png

图为热心讲解的大姐。通讯员 刘文佳 摄

在这里,每一处景致都讲述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声耳语都诉说着乡村的故事。我逐渐发现,天门村不仅仅是一处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心灵的归宿。村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敬畏着大地的恩赐,珍惜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均衡。

实践过后,我对“和美乡村”建设拥有了新的感受。和美乡村——不仅要乡村“和美”,人要“和美”,自然要“和美”,人与自然相处更要“和美”。“和美”背后蕴含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种深深扎根于乡间的土地与人心中的文化。

乡村的“和美”,不仅仅体现在那一片片麦田,更体现在那种淡泊与清新的生活氛围中。在天门村的每一次深呼吸,都能感受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新。在天门村的每一缕阳光,不是透过钢筋水泥的缝隙洒落下来,而是从树梢间洒落,从小麦间反射,温暖又不刺眼。

人的“和美”,则是乡村灵魂的体现。每一个村民的脸上都写着满足与平和。他们对待每一位来村子里做客的人都如同久别的亲人,无论岁月如何更替,那份淳朴与真诚从未褪色。人永远是乡村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笔触。

自然的“和美”则是乡村的底色。天门村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朵野花,都在尽情展示着自然的赋予。“和美”乡村的建设完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再自然的节奏被尊重的前提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门村,人们不盲目追求开发,而是与自然找到了一种平衡。他们知道,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乡村建设,才能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一方的退让,而是双方的共赢。

(通讯员 刘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