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乡村发展,青春助力振兴”,为深入了解和美乡村发展现状,将“五大振兴”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切实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和美共建”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日赴宣城市泾县寒亭镇天门村开展实地走访调查活动。通过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天门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而且对于当前和美乡村建设情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凝聚青春力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当双脚踏上天门村的土地时,泥土的坚实和厚重是我的第一感受。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每个中国人都怀揣着一份对于土地的独特情感,而我也不曾例外。作为一名,来自于农村却成长于钢筋水泥之中的孩子,我的心中永远存留着一份对于土地的敬重,这种情感促使我愈加远离土地,对于土地的向往就愈加炽热。还记得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中,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溢于言表:“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而现在,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终于能够有机会以最饱满的热忱,踏上这片曾经养育了无数人的土地。

关于天门村的调研方法,实践队的成员曾经进行过讨论,最终的结果的决定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还记得小时候的乡村,泥泞永远是主旋律,如果想要在田野间穿梭,那么鞋子就是你最大的阻碍。而反观当下,乡村的变化令人忻悦,道路硬化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每逢雨季,村民们再也不用拖着双脚上比鞋子还重的泥土,在雨中挣扎着前行。我们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伴随着耳边盛夏的蝉鸣,脚步轻盈,心驰神往。

图为“寻脉和美乡村”社会实践团队实地走访 通讯员 孙焕 摄.png

图为“和美共建”社会实践团队实地走访 通讯员 孙焕 摄

在深入调研天门村发展的过程中,我被她的变化和发展深深打动。在广阔的土地上,风吹过翠绿的禾苗,乡村的面貌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田间地头,我看到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处处弥漫着盎然的绿意,流淌出蓬勃的生机。实践队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不仅感受到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见证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里,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图为寒亭镇天门村村景 通讯员 黎旦媚 摄.png

图为寒亭镇天门村村景 通讯员 黎旦媚 摄

村干部带领我们走访群众,感受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村民们热情好客,面带笑意地与我们攀谈,头顶斗笠的大爷悠悠地走过田埂,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正如同从前的乡村一般,静谧而美好,但是我明白,这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篇土地上的人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奔向未来。

土地不仅是祖辈的栖居之所,更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希望。现在,我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心中涌动着激动和自豪。乡村,这片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仅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更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此次实地调研活动让我真正做到了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中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可以进一步认识乡村、感知乡村。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深入基层,深入了解乡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能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日后我将继续前行,不论任何时间和地点,我都会持有相同的态度,在不同的地方为乡村发展献上同样的绵薄之力。

农村的进步不能仅限于回顾过去,我们必须勇于迎接新的挑战,大胆探寻发展的新道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应当勇敢地承担起时代的使命,生动地讲述乡村复兴的故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要听从党的指导,跟随党的步伐,坚守我们的信仰和理想,为党和国家贡献我们的力量。

图为团队在参观环湖公园.png

图为“和美共建”社会实践团队于寒亭村合影 通讯员 李梦 摄

(通讯员 梁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