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向日葵民生观察实践队为盲道做“体检” 倡议改善盲道
“我闭上眼睛走不了多远,没有安全感,害怕有东西挡在盲道上”。 “如果我看不见,靠盲道也到不了我想去的地方”。“这段转弯的地方断了,我不敢走”。
近日,由浙江水院大学生组成的向日葵民生观察实践队连续三天在杭州市钱塘区高沙、头格、义蓬等7个社区的人行道上,沿着闭合路线徒步,闭眼模拟盲人出行的实际情况,感受脚下盲道不同的触感。他们顶着烈日累计调研了17公里长的盲道,还通过实地走访、个案访谈等方式,对钱塘区盲道铺设和便利程度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测算。 
 “其实盲道也‘忙’,有的地方无续停放自行车、电瓶车甚至小轿车。”调研途中,同学们发现盲道设施被私人物品或交通工具侵占,盲道缺乏及时的管理和维护,出现砖块破损、截断等情况,深刻感受到视障人群出行的困难程度。带着对盲道实际使用效果的疑问,实践队员们走访了社区残疾人协会、便民服务中心、盲人按摩院等地,对路人、相关工作人员、视障人群进行访谈。
令同学们欣喜的是,参与访谈的10位视障人士认为,钱塘区内盲道设计本身很合理,为他们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但是,有的路段上共享自行车、垃圾桶也给他们带来不少困扰,下楼梯和过马路也是挑战。
“视障人群如果需要走进医院、商场等室内,有没有类似盲道的设施呢?”实践队走进河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并感受了“电子盲道”。工作人员给同学介绍了芯片和技术原理后,通过蓝牙将电子盲道与拐杖进行配对,随后,伴随着“滴滴滴”“请直行”“请左转”“请左转”的提示声,拐杖接触电子盲道播报,帮助闭眼的实践队员在室内的立体空间行走,到达指定位置。
当实践队员们将 “电子盲道”介绍给视障朋友时,他们面露期待,“如果这个普及了,我们就能去更多的地方了”。
高沙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提及,社区内老年人群体数量巨大,患眼部疾病导致不同程度视障的老人也有出行需求,盲道的良好建设很有必要,提高居民自觉维护盲道通畅的意识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