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理念,深入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2024年暑期,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心淮澎湃”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发布网络问卷、采访游客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实践。
淮海战役纪念馆
为进一步详细了解淮海战役历史,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团队最终选择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走入纪念馆,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细细观看与聆听,细致观摩馆内陈列的文物,体验馆内互动设施,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华野后勤部长详实工整的日记,“民工三件宝”狗皮蓑衣葫芦瓢,伤痕累累却也荣誉满身的独轮小推车......每一件文物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英雄赞歌,彰显着军民齐心的磅礴伟力。
在参观的同时,实践团队开展调研工作,与馆内讲解员、志愿者、游客等多层次人群进行讨论交流。团队成员向受访者详细采访了他们对淮海战争的了解情况、对淮海战役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思考、参观后的感受等多方面内容。“能在这里向更多人科普淮海战役,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光荣且有意义的事。”一位馆内讲解员在受访结束后如是说。

团队成员在与纪念馆内志愿者交流 肖文龙摄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实践的第二站,团队来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此塔依山而建,面向朝阳,巍然屹立。塔身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9个镏金大字,南北两侧的两幅大型浮雕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战斗场面和人民群众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奋勇支前的情景。军爱民,民拥军,鱼水相依。在花圈前,团队成员自发驻足为烈士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之意与无限敬仰之情。
凝视这座巍峨的石碑,团队成员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敬仰与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人民就是最大的江山。
团队成员在淮塔前合影 陈飞宇摄
淮海战役总前委群像
团队的第三站来到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像处。雕像位于徐州双拥展览馆背面,处在园区核心位置。雕像中的总前委成员分别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革命家,他们身着冬季戎装,目光如炬、眼神坚定,展现了革命领袖的英勇形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座雕像不仅是对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的纪念,也是对他们丰功伟绩的颂扬。五位革命家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主要成员,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们的果敢决断、精准指挥、长远目光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雨中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 赵缘城摄
第三站的最后,团队来到了见义勇为广场。广场为表彰在和平年代中英勇无畏、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而设立,设有纪念碑、雕塑和宣传栏,以表彰和宣传英雄事迹。他们中有勇救落水儿童的早餐店主,有智斗歹徒将其制服的上班族,也有紧急施救与死神赛跑的护士。一个个铭刻在墙中的手印,一首铿锵有力的《正气颂》,在参观中,团队成员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流传至今依旧生生不息的正气之火已燃成燎原之势。

团队成员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入口处合影 陈飞宇摄
革命先辈永垂不朽,革命精神历久弥新。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一次对青年学生的深刻教育与启迪。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刻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红色基因是其中愈经冲刷愈发闪烁的黄金。新时代,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怀揣不忘初心的定力,不畏艰险的毅力,志向远大的魄力,青年大学生必将在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
 
 
文字:晁子惠 陈飞宇
图片: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心淮澎湃”社会实践小分队
指导老师:张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