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马边·一心彝意暑期社会实践队支教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特色课程陆续亮相。支教队员们尽己所能,将自身所学传递给孩子们,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在教育上处于劣势的孩子们,帮助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为边远或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在支教过程中,队员杜甜添将她的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中,开设了“讲好普通话”课程。这门课程对于提升彝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影响。杜甜添通过专业训练帮助孩子们提高普通话水平,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普通话能力是基本的交流工具。讲好普通话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增强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自信心和能力,有助于打破地域和方言的隔阂。普通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普通话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掌握流利的普通话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外部的信息和知识,为他们将来走出大山、融入更大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标准的普通话可以成为他们未来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
队员陈俊豪开展的“能源报国之认识石油”课程对于彝区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和体验机会。通过这个课程,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石油工程的基本知识、石油的成因、开采过程以及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门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石油资源分布,增进对全球能源结构的基础知识的认识。 通过课程,陈俊豪引导孩子们了解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强调能源对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能源独立和能源保护的认识。陈俊豪将石油工程专业的知识以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呈现,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
地球与科学技术学院队员吴俊申在支教过程中开展的“友谊与合作”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和讨论,向彝区的孩子们传授团队合作的价值。通过画脸游戏和挑战,孩子们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合作,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她还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方式,包括倾听、表达、反馈等,帮助他们在团队中更好地交流,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工作,体会团队合作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强调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责任,促使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整个团队。吴俊申还鼓励学生一起庆祝团队的成就,这有助于建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团队氛围。通过“友谊与合作”课程,吴俊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合群,还可以为他们将来融入更大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程也体现了支教活动的核心理念——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彝族队员支布日呷结合自己民族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开设的“彝族简史”课程对于彝区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增进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介绍彝族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对民族历史的初步认识。他介绍了彝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帮助孩子们了解彝族如何与其他民族交流和融合。通过了解自己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他将彝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活动中去,帮助学生理解个人身份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鼓励他们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
马边一心彝意支教队的队员们通过坚持他们的初心和对教育的热情,在支教事业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们的贡献不仅限于传授知识,通过教育队员们帮助保存和弘扬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促进文化多样性。他们鼓励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传播了关于团结、诚信、勤劳、尊重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支教活动让队员们在服务中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和机遇,这样的经历对双方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记者:刘嫄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