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新生,赓续非遗情---中国计量大学“非遗数韵”小分队开展木雕文化调研传承活动
2024-09-02 作者:吴瑞鹏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 关注:
一块木头,诉说一方古韵
一份传承,守候一方水土
木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从一块朴拙的木料到一件无价的木雕作品,要经过千刀万刻,一代代匠人用心雕刻着时光。不知不觉已跨越数千年,而刻刀下的故事,也在续写着新篇。
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阳木雕已成为东阳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数字时代下,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如何推动非遗文化——东阳木雕文化的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质生产力深度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中国计量大学“非遗数韵”实践队一行10人在队长虞佳雯的带领下于2024年7月25日至8月2日,围绕“数字技术如何促进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前往东阳木雕小镇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与实践活动。队员们坚信此次行动不仅为传统木雕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忱与责任。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中国木雕博物馆合影)
活动伊始,小队成员进入东阳木雕小镇,与当地木雕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参与制作,深入了解木雕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在大师们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木雕的制作过程,从选材、设计到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细节的追求。
实践队成员拍摄东阳木雕小镇客厅
进入小镇后,“非遗数韵”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木雕小镇中先后采访了陆挺丰、蔡红光、胡先民、卢光华、陈国华等七位木雕大师,零距离接触了木雕和竹编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采访各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各位大师与木雕结缘的故事以及对于未来数字技术应用于木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图为胡先民为大家介绍作品)
队员们在探讨传统木雕技艺的核心价值时,胡先民大师说:“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每个时代都能留下其独特的精髓。明朝木雕的简约之美,清朝雕刻的富丽堂皇,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而今,我们追求的是自由与自信,这同样需要被木雕艺术所承载。”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陆挺丰大师)
陆大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数字技术对东阳木雕文化的发展的建议:“数字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最好的工具,它解决了很多原来要很多时间去做去积累的东西,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事情解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木雕工艺的沉淀是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像读书一样,它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电脑它是一个工具,但没办法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所以说数字技术是一个工具,但真正需要的还是你不断地去提升你的眼界,你的手上的功夫。”
在了解学习东阳木雕文化的基础上,在小镇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亲自学习木雕工艺并制作一个木雕挂件,队员们先在木块上画了自己想要雕刻的图案样式,然后便在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雕刻。雕刻过程并不是那般曲折而刺激,相反,我们只是在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起刀与落刀间削下一块块多余的木屑,至此,一开始方方正正的木块到现在已初具雏形,看到刻刀下木块这般的变化,同学们一开始的热情并未消减,反而化作更多的耐心,投入到下一次起刀落刀中。
(图为实践队员利用铅笔描绘出非遗作品雏形)
千回百转的刻刀,方寸之间的硬木,再加上木匠的双手,精美的刻饰就此万象起叠,这是一门做减法的技艺,每在木头上落下一笔,木削就掉落一片,股掌之中,方寸之间,尽是去与留的智慧,一块木头的升华,全靠手臂、手掌、手指的配合,控制好力度与方向,一刨一凿,千层百叠,方成精品。
离开木雕小镇,小队成员移步中国木雕博物馆与古建筑群,北后周建筑群、史家庄与卢宅,它们是东阳乃至全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三座古建筑犹如时光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存在,讲述着不同朝代的建筑风貌与艺术韵味,让人在木雕艺术的细腻与历史沉淀的厚重中感受到一份穿越时空的交响。
为了吸引越来越多喜爱木雕的年轻人来学习木雕、传承木雕,队员们来到了中国第一所开设木雕专业的本科院校---浙江广厦大学,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独属于年轻人思想的木雕作品,看着一幅幅奇思妙想、美轮美奂的木雕作品,队员们仿佛看到了无数东阳木雕大师儿时与木雕结伴而行的身影,这次实践小队有幸探访木雕班的班主任---陈丹老师,在教育领域,陈丹老师秉持“匠心传承,创新致远”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木雕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心
灵的对话与文化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陈丹老师)
在采访中,陈丹老师多次提到培养兴趣是木雕教学中最重要的,陈丹老师还分享了她关于年轻人从事木雕行业的建议:“在木雕这行,坚守实属不易,路途既长且艰。每个优秀作品背后,都是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摸索与积累。新手入门,往往需要数载光阴去探寻自我风格,直至心手合一,方能随心所欲,创造出心中所想。热爱,是此行的灯塔。我们尽力培养学子们对手艺的热爱,因为只有爱,才能支撑他们走过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岁月。幸运的是,仍有少数学生怀揣热情,持之以恒,作品渐入佳境。行业虽小,却因其稀缺而更显珍贵。随着岁月的洗礼,能坚持到最后的匠人越来越少,这也预示着木雕艺术将更加受到珍视。物以稀为贵,这份古老的手艺,必将在未来的时光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对于那些坚守的匠人,未来定当可期,越来越好。”
在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虞天金独立木雕工作室,来见证匠人虞天金大师以及工作室内其他师傅们如何用双手赋予木头以生命,用心灵去触碰那些古老的技艺与情感。他们的手在木头上灵巧地跳跃,每一次落刀都显得那么精准而有力。随着木屑纷飞,一块块平凡的木头逐渐蜕变成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小木雕。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虞天金大师制作木雕)
在访谈中,虞天金大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队员们的心田。他谈到了灵感的来源,强调了眼界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分享了如何在传统木雕中融入现代元素,同时保持那份对技艺的敬畏之心;他给予了年轻木雕爱好者宝贵的建议,强调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他还谈到了东阳木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呼吁传统手艺人要不忘初心,坚守匠心精神。
此次木雕文化调研与传承活动,是中国计量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次积极尝试。它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也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精神。未来,“非遗数韵”小分队将继续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讯员:吴瑞鹏
一份传承,守候一方水土
木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从一块朴拙的木料到一件无价的木雕作品,要经过千刀万刻,一代代匠人用心雕刻着时光。不知不觉已跨越数千年,而刻刀下的故事,也在续写着新篇。
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阳木雕已成为东阳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数字时代下,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如何推动非遗文化——东阳木雕文化的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质生产力深度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中国计量大学“非遗数韵”实践队一行10人在队长虞佳雯的带领下于2024年7月25日至8月2日,围绕“数字技术如何促进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前往东阳木雕小镇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与实践活动。队员们坚信此次行动不仅为传统木雕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忱与责任。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中国木雕博物馆合影)
活动伊始,小队成员进入东阳木雕小镇,与当地木雕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参与制作,深入了解木雕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在大师们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木雕的制作过程,从选材、设计到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细节的追求。
实践队成员拍摄东阳木雕小镇客厅
进入小镇后,“非遗数韵”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木雕小镇中先后采访了陆挺丰、蔡红光、胡先民、卢光华、陈国华等七位木雕大师,零距离接触了木雕和竹编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采访各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各位大师与木雕结缘的故事以及对于未来数字技术应用于木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图为胡先民为大家介绍作品)
队员们在探讨传统木雕技艺的核心价值时,胡先民大师说:“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每个时代都能留下其独特的精髓。明朝木雕的简约之美,清朝雕刻的富丽堂皇,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而今,我们追求的是自由与自信,这同样需要被木雕艺术所承载。”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陆挺丰大师)
陆大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数字技术对东阳木雕文化的发展的建议:“数字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最好的工具,它解决了很多原来要很多时间去做去积累的东西,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事情解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木雕工艺的沉淀是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像读书一样,它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电脑它是一个工具,但没办法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所以说数字技术是一个工具,但真正需要的还是你不断地去提升你的眼界,你的手上的功夫。”
在了解学习东阳木雕文化的基础上,在小镇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亲自学习木雕工艺并制作一个木雕挂件,队员们先在木块上画了自己想要雕刻的图案样式,然后便在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雕刻。雕刻过程并不是那般曲折而刺激,相反,我们只是在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起刀与落刀间削下一块块多余的木屑,至此,一开始方方正正的木块到现在已初具雏形,看到刻刀下木块这般的变化,同学们一开始的热情并未消减,反而化作更多的耐心,投入到下一次起刀落刀中。
(图为实践队员利用铅笔描绘出非遗作品雏形)
千回百转的刻刀,方寸之间的硬木,再加上木匠的双手,精美的刻饰就此万象起叠,这是一门做减法的技艺,每在木头上落下一笔,木削就掉落一片,股掌之中,方寸之间,尽是去与留的智慧,一块木头的升华,全靠手臂、手掌、手指的配合,控制好力度与方向,一刨一凿,千层百叠,方成精品。
离开木雕小镇,小队成员移步中国木雕博物馆与古建筑群,北后周建筑群、史家庄与卢宅,它们是东阳乃至全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三座古建筑犹如时光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存在,讲述着不同朝代的建筑风貌与艺术韵味,让人在木雕艺术的细腻与历史沉淀的厚重中感受到一份穿越时空的交响。
为了吸引越来越多喜爱木雕的年轻人来学习木雕、传承木雕,队员们来到了中国第一所开设木雕专业的本科院校---浙江广厦大学,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独属于年轻人思想的木雕作品,看着一幅幅奇思妙想、美轮美奂的木雕作品,队员们仿佛看到了无数东阳木雕大师儿时与木雕结伴而行的身影,这次实践小队有幸探访木雕班的班主任---陈丹老师,在教育领域,陈丹老师秉持“匠心传承,创新致远”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木雕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心
灵的对话与文化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陈丹老师)
在采访中,陈丹老师多次提到培养兴趣是木雕教学中最重要的,陈丹老师还分享了她关于年轻人从事木雕行业的建议:“在木雕这行,坚守实属不易,路途既长且艰。每个优秀作品背后,都是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摸索与积累。新手入门,往往需要数载光阴去探寻自我风格,直至心手合一,方能随心所欲,创造出心中所想。热爱,是此行的灯塔。我们尽力培养学子们对手艺的热爱,因为只有爱,才能支撑他们走过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岁月。幸运的是,仍有少数学生怀揣热情,持之以恒,作品渐入佳境。行业虽小,却因其稀缺而更显珍贵。随着岁月的洗礼,能坚持到最后的匠人越来越少,这也预示着木雕艺术将更加受到珍视。物以稀为贵,这份古老的手艺,必将在未来的时光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对于那些坚守的匠人,未来定当可期,越来越好。”
在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虞天金独立木雕工作室,来见证匠人虞天金大师以及工作室内其他师傅们如何用双手赋予木头以生命,用心灵去触碰那些古老的技艺与情感。他们的手在木头上灵巧地跳跃,每一次落刀都显得那么精准而有力。随着木屑纷飞,一块块平凡的木头逐渐蜕变成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小木雕。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虞天金大师制作木雕)
在访谈中,虞天金大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队员们的心田。他谈到了灵感的来源,强调了眼界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分享了如何在传统木雕中融入现代元素,同时保持那份对技艺的敬畏之心;他给予了年轻木雕爱好者宝贵的建议,强调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他还谈到了东阳木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呼吁传统手艺人要不忘初心,坚守匠心精神。
此次木雕文化调研与传承活动,是中国计量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次积极尝试。它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也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精神。未来,“非遗数韵”小分队将继续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讯员:吴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