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大流量充沛大留量 ——数智“滤”网助力社会公众舆论引导与文旅新业态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系研究
2024-09-16 作者:大学生门户网 来源:大学生门户网 关注: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对于社会信息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变化,这类变化既影响着信息传播上游的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与公司企业,又影响着信息传播下游的社区和人民群众。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文旅”是2024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词,它不仅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地方文化传播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疫情结束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区注重发掘自身文旅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乡镇地区而言,通过深挖不同地区“出圈”背后的文旅模因运行规律,发掘潜在的文化元素,加之多模态传播方式,有助于打造地区文化品牌,铸造地区特色文旅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播地方特色文化,让“文化旅游”变为更有意义的文化价值传播,由“一点红”变为“一片红”,让“网红”变“长红”,把“流量”变“留量”。
关 键 词
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传播策略;多模态传播方式;文旅模因;
计算传播学;复杂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对于社会信息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变化,这类变化既影响着信息传播上游的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与公司企业,又影响着信息传播下游的社区和人民群众。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文旅”是2024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词,它不仅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地方文化传播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疫情结束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区注重发掘自身文旅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乡镇地区而言,通过深挖不同地区“出圈”背后的文旅模因运行规律,发掘潜在的文化元素,加之多模态传播方式,有助于打造地区文化品牌,铸造地区特色文旅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播地方特色文化,让“文化旅游”变为更有意义的文化价值传播,由“一点红”变为“一片红”,让“网红”变“长红”,把“流量”变“留量”。
关 键 词
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传播策略;多模态传播方式;文旅模因;
计算传播学;复杂网络
一、绪论
(一)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浅析
随着当今社会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时代转变为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手机通讯、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等新兴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已然占据主流,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力量也逐渐从传统的媒体机构逐渐向人民群众等更多元的网络使用群体偏移。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投资开始放缓,加之新冠疫情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造成了实质性冲击,居民预期转弱,也造成消费恢复的乏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总体而言,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链下游的旅游业,其发展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可以预见:一方面,由于当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难以持续,旅游市场的“蛋糕”将很难如过去那般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伴随资本有机构成增长更快行业的供给资源的大量挤出,其中一部分将会进入旅游业,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旅游行业的竞争。
2.政策背景浅析
自2014年推动新媒体发展与融合开始,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期。期间,中央出台了涉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进行技术建设、布局互联网阵地建设、社交应用管控多个方面的相关政策。建设效果明显,但深度尚显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当下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的纲领性文件也由此确定,为融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引。“文旅”是 2024 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它不仅提振城市经济发展,还促进地方文化“破壁”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这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分析目的与意义
在当今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的传播越发多样化、双向化、个性化、复杂化,社会信息反映了人类的方方面面,其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的交互过程中都担任无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说,一个人的处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重要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只有了解新媒体(或者说融媒体)的信息传播状况,了解相关规律与不同情境与方式下的传播效果,才能在当今时代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才能更高效地将计划、目标转化为现实,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中占据信息的优势地位。
对于高度依赖宣传相关工作的文旅、餐饮等消费服务业而言,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制定出高效的信息宣传策略,就相当于抓住了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展的“关键钥匙”。当今社会再也不是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做不好社会信息的传播工作,就很难让更多人认知、了解,从而转化成对于产业发展有利的要素。无论是所谓“网红景点”、还是在特定期间的“热门景区”,在有一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其所相关的信息宣传工作与传播策略都一定是有很大的促进效果的。
信息传播是手段,传播的内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旅游景点而言,明确“传播什么”与“怎样传播”一样重要。需要明确的是,文旅“出圈”的背后少不了“价值基因”的传播。这样的“价值基因”正是“模因”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能在一定条件下激起中国人民的认同感。倘若每个地区都能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价值基因”,必能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发扬当地文化,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文化传播。
此外,当前旅游业的消费群体以亲子旅游消费与老年旅游消费为主。在参与亲子游的儿童群体中,以求知与探索为需求的小学生成为亲子游市场主力军。从发展趋势看,亲子游不仅仅是市场概念,更能变成产品供给的重点。此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未来老年旅游的消费频次和水平都将大幅提升。未来老年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因此,打造旅游文化,不仅能吸引以求知探索为目的的亲子旅游群体,也能吸引注重文化体验的老年旅游群体。
综上所述,探究信息舆论传播现状与文旅发展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相关概念
1.融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其定义为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融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传媒形态,其与新媒体时代所指相似,但含义有所不同,融媒体时代的概念更强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合作的特点,强调融合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内容。通过资源整合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与融媒体时代相关的概念也有全媒体时代,其传播理念包括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与全效媒体四个方面,这也是当前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使命。融媒体与全媒体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简单总结为融媒体不仅包括全媒体的技术层面,还包括内容、组织架构等层面的融合。也可以说,全媒体是基础,融媒体是目的。
但在本文相关研究中只需清楚,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当今时代,重点是当今时代下的社会信息传播分析,而并非“新媒体”、“融媒体”与“全媒体”的概念区分,故在本文一般情况下,只需理解三者的时代共性、忽略三者区别即可。
2.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一词在传播学相关的定义中指在社会交往与互动中传递和共享的各种信息,即为了特定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与知识。它涉及人们在社会交流中使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社会事件、文化传统、经济数据、政治动态等,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选择判断、思维认知、行为习惯、对事物的理解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形成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3.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一种深度体验旅游方式,它将旅行与文化紧密结合,是指旅游地深度发掘自身的文化元素,并将自身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旅游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旅游形式更具有参与性与学习性,鼓励游客们通过亲身体验、互动交流来了解、学习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感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模式,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保护并弘扬当地的文化遗产。
(四)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分析主要围绕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信息传播的状况与影响与信息传播对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两方面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下的社会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环境,以及不同地区,尤其是县级市地区文旅发展现状。本次调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并着重社会信息与文旅产业上游与下游两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针对社会信息上游的政府部门、文旅局、媒体机构与公司企业进行线下访谈调研,通过座谈参观收集问卷结果与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信息下游的的人民群众以及旅游消费群体,通过线下实地走访调研与线上发放调查问卷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相关实地调研时,积极与媒体部门合作,对相关成果进行传播以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结合领域内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科研理论分析与模型建立,使用数值模拟等进行理论测试,与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加项目的严谨性、理论性与科学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于线下的上游实地调研,首先开展一定的线上收集工作。通过大量的公共数据、政府通告、旅游业年报与相关行业状况分析等正规消息源大量查找相关可调研资料,拟定线下访谈目的与访谈内容,根据所收集信息进行线下调研问卷编辑,并结合相关论文、单位状况、改善方向进行问卷分层化、差异化,对于不同调研对象启用更具有特色的调研问卷。并在调研结束后进行问卷汇总和访谈记录总结,获取其中更权威的信息进行针对性微调指导。
(2)对于线下的下游实地调研,相关工作与上游实地调研相似,但更侧重于社会信息的接受效果与相关的应对措施,在文旅方面则更加侧重于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旨在分析当地的文旅成功案例或发掘当地潜在的文旅元素,其下游访谈问卷也更偏向于群众的接受度与受影响程度。
(3)对于线上的下游问卷调研,我们主要分为量大类别,针对信息传播方面,所要分析问题主要为下游群众对于社会信息的接受度、受影响程度与社会信息传播的当下状况,对此进行问卷编辑与分块,进行相关完全匿名性的基础信息、特定问题信息与开放性的看法评论收集。针对文旅发展的方面,我们主要聚焦于文旅消费群体,探究文化旅游对他们的吸引点,他们对文化旅游的理解以及对文化旅游当今的市场状况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两类问卷进行收集后,再基于SPSS软件对所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分类汇总、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面的数据处理与信息归类,以最后分析得到部分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4)对于领域内的科研建模,基于图论、复杂网络与脉冲微分方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分析文旅模因的传播规律,参照现有的论文模型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前期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思路确立后,在MATLAB上进行数学模型建立,并用仿真数据模拟现实社会的信息传播过程,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策略与文旅产业发展方案,和相关实地调研进行对比结合。
(一)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浅析
随着当今社会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时代转变为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手机通讯、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等新兴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已然占据主流,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力量也逐渐从传统的媒体机构逐渐向人民群众等更多元的网络使用群体偏移。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投资开始放缓,加之新冠疫情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造成了实质性冲击,居民预期转弱,也造成消费恢复的乏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总体而言,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链下游的旅游业,其发展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可以预见:一方面,由于当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难以持续,旅游市场的“蛋糕”将很难如过去那般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伴随资本有机构成增长更快行业的供给资源的大量挤出,其中一部分将会进入旅游业,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旅游行业的竞争。
2.政策背景浅析
自2014年推动新媒体发展与融合开始,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期。期间,中央出台了涉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进行技术建设、布局互联网阵地建设、社交应用管控多个方面的相关政策。建设效果明显,但深度尚显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当下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的纲领性文件也由此确定,为融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引。“文旅”是 2024 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它不仅提振城市经济发展,还促进地方文化“破壁”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这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分析目的与意义
在当今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的传播越发多样化、双向化、个性化、复杂化,社会信息反映了人类的方方面面,其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的交互过程中都担任无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说,一个人的处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重要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只有了解新媒体(或者说融媒体)的信息传播状况,了解相关规律与不同情境与方式下的传播效果,才能在当今时代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才能更高效地将计划、目标转化为现实,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中占据信息的优势地位。
对于高度依赖宣传相关工作的文旅、餐饮等消费服务业而言,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制定出高效的信息宣传策略,就相当于抓住了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展的“关键钥匙”。当今社会再也不是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做不好社会信息的传播工作,就很难让更多人认知、了解,从而转化成对于产业发展有利的要素。无论是所谓“网红景点”、还是在特定期间的“热门景区”,在有一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其所相关的信息宣传工作与传播策略都一定是有很大的促进效果的。
信息传播是手段,传播的内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旅游景点而言,明确“传播什么”与“怎样传播”一样重要。需要明确的是,文旅“出圈”的背后少不了“价值基因”的传播。这样的“价值基因”正是“模因”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能在一定条件下激起中国人民的认同感。倘若每个地区都能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价值基因”,必能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发扬当地文化,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文化传播。
此外,当前旅游业的消费群体以亲子旅游消费与老年旅游消费为主。在参与亲子游的儿童群体中,以求知与探索为需求的小学生成为亲子游市场主力军。从发展趋势看,亲子游不仅仅是市场概念,更能变成产品供给的重点。此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未来老年旅游的消费频次和水平都将大幅提升。未来老年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因此,打造旅游文化,不仅能吸引以求知探索为目的的亲子旅游群体,也能吸引注重文化体验的老年旅游群体。
综上所述,探究信息舆论传播现状与文旅发展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相关概念
1.融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其定义为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融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传媒形态,其与新媒体时代所指相似,但含义有所不同,融媒体时代的概念更强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合作的特点,强调融合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内容。通过资源整合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与融媒体时代相关的概念也有全媒体时代,其传播理念包括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与全效媒体四个方面,这也是当前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使命。融媒体与全媒体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简单总结为融媒体不仅包括全媒体的技术层面,还包括内容、组织架构等层面的融合。也可以说,全媒体是基础,融媒体是目的。
但在本文相关研究中只需清楚,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当今时代,重点是当今时代下的社会信息传播分析,而并非“新媒体”、“融媒体”与“全媒体”的概念区分,故在本文一般情况下,只需理解三者的时代共性、忽略三者区别即可。
2.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一词在传播学相关的定义中指在社会交往与互动中传递和共享的各种信息,即为了特定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与知识。它涉及人们在社会交流中使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社会事件、文化传统、经济数据、政治动态等,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选择判断、思维认知、行为习惯、对事物的理解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形成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3.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一种深度体验旅游方式,它将旅行与文化紧密结合,是指旅游地深度发掘自身的文化元素,并将自身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旅游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旅游形式更具有参与性与学习性,鼓励游客们通过亲身体验、互动交流来了解、学习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感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模式,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保护并弘扬当地的文化遗产。
(四)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分析主要围绕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信息传播的状况与影响与信息传播对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两方面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下的社会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环境,以及不同地区,尤其是县级市地区文旅发展现状。本次调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并着重社会信息与文旅产业上游与下游两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针对社会信息上游的政府部门、文旅局、媒体机构与公司企业进行线下访谈调研,通过座谈参观收集问卷结果与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信息下游的的人民群众以及旅游消费群体,通过线下实地走访调研与线上发放调查问卷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相关实地调研时,积极与媒体部门合作,对相关成果进行传播以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结合领域内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科研理论分析与模型建立,使用数值模拟等进行理论测试,与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加项目的严谨性、理论性与科学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于线下的上游实地调研,首先开展一定的线上收集工作。通过大量的公共数据、政府通告、旅游业年报与相关行业状况分析等正规消息源大量查找相关可调研资料,拟定线下访谈目的与访谈内容,根据所收集信息进行线下调研问卷编辑,并结合相关论文、单位状况、改善方向进行问卷分层化、差异化,对于不同调研对象启用更具有特色的调研问卷。并在调研结束后进行问卷汇总和访谈记录总结,获取其中更权威的信息进行针对性微调指导。
(2)对于线下的下游实地调研,相关工作与上游实地调研相似,但更侧重于社会信息的接受效果与相关的应对措施,在文旅方面则更加侧重于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旨在分析当地的文旅成功案例或发掘当地潜在的文旅元素,其下游访谈问卷也更偏向于群众的接受度与受影响程度。
(3)对于线上的下游问卷调研,我们主要分为量大类别,针对信息传播方面,所要分析问题主要为下游群众对于社会信息的接受度、受影响程度与社会信息传播的当下状况,对此进行问卷编辑与分块,进行相关完全匿名性的基础信息、特定问题信息与开放性的看法评论收集。针对文旅发展的方面,我们主要聚焦于文旅消费群体,探究文化旅游对他们的吸引点,他们对文化旅游的理解以及对文化旅游当今的市场状况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两类问卷进行收集后,再基于SPSS软件对所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分类汇总、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面的数据处理与信息归类,以最后分析得到部分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4)对于领域内的科研建模,基于图论、复杂网络与脉冲微分方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分析文旅模因的传播规律,参照现有的论文模型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前期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思路确立后,在MATLAB上进行数学模型建立,并用仿真数据模拟现实社会的信息传播过程,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策略与文旅产业发展方案,和相关实地调研进行对比结合。
二、理论基础
(一)计算传播学
随着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传播学(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于2009年被提出,其起源于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强调将数据传播的分析方法应用到相关研究中,如引入自然语言学习的相关技术,包括主题词的提取、用户意见表达的情感倾向等。
国内学界目前对于计算传播的定义有很多,在此引用的是国内首版也是相对权威的定义:计算传播是指数据驱动的、借助于可计算方法所进行的传播过程,其相关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现代计算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计算工具去挖掘隐藏在大规模、多维度的线上数据中的传播模式和法则,其相关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网络扩散、社会影响、网络舆论构建、平台意见极化现象、公众信任与观念塑造、计算宣传与计算舆论等。
计算传播学强调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可计算基础,这为本文的项目研究确立了事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其强调将大问题、大理论和大数据相结合,从而寻找更精准的传播策略,同时使相关模型与方案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对于信息传播而言,从计算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中也可以引出部分经典理论,这也将有利于本文的项目调研:
(1)使用与满足理论,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受众个体上,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2)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在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稳定与高效的作用。
(3)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共识”中起到巨大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中,受众与媒介也是相互培养的双向互动过程,媒介不断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模式,以让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出巨大影响。
(4)沉默的螺旋,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这导致了少数拥有不同声音的人趋向于不愿说话,这也将形成一定的正促进作用,将加速一种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
对于本项目来说,其研究分析过程都可纳入计算传播学范畴,在项目之初引入计算传播学的部分理论,为项目的深入研究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与稳定的理论依据支撑。
(二)复杂网络
随着复杂性问题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也被科研学者们定性为复杂性和网络化的世纪,也是在相关不断的针对现实生活的研究中,复杂网络的概念于1998年被提出,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复杂网络的研究。关于复杂网络,至今在相关领域也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在此本文中所引用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严格定义,即: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其所能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所广泛存在的各类网络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交网络、知识传播网络、谣言传播网络等,并对相关的网络现象及其复杂性进行解释。在本项目中会着重研究上述提及的社交网络与传播网络等对于社会信息传播密切联系的网络现象与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与拓扑性质进行深化建模分析。
在从复杂网络出发的信息传播研究中,对于以下性质概念先进行简要说明:
(1)小世界:尽管整个网络系统的尺寸很大,但其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却有一个相对小的距离。其举例说明即为全世界任意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最多七人的连接而形成联系。
(2)无标度:整个网络虽然具有大量节点,但大部分节点都只有少数几个节点的连接,而某些节点具有其他节点的大量连接,其可以显示出复杂网络所具有的集聚性,即只有少部分被大量连接的节点才是重要节点,对于信息传播也更有必要重视此类节点。
(3)层次特性:大多数实际网络都是多层次的,指一个网络可以被分解成一些连接比较松散的模块,但在模块内部则链接紧密。这种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个需要传播的社会网络进行简化,以达到看清全局结构、从而制定更精准的策略。
(4)自相似性:系统的总体和部分之间,或者此部分与彼部分之间具有的相似性。对于实际网络而言,其大部分新节点会形成不同的集散节点,而不是连接在先前同样的节点上,这也说明了节点间的相似性质。这种自相似性将有利于进行信息传播策略的优化。
(三)脉冲微分方程
与上述的复杂网络不同,脉冲微分方程在本项目中的运用起到的是更进一步的“优化”效果,也是使得相关项目分析可以更接近实际的进一步计划。其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数学工具,可以在各类时间演化的模型中引入脉冲效应,从而模拟现实中演变可能发生的“突变”现象,这对于增强理论模型的真实性具有较大作用,它象征着“突变”这一可能的脉冲效应被引入了连续变化的一般模型之中。
脉冲微分系统所能充分考虑到的瞬间突发现象对于系统状态的影响,可以更深刻、更精确地反应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政府层面的统一信息宣传、谣言阻止、大规模瞬间的消息传播(如群众在同一特定时刻,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接收到直播的统一消息传达)。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脉冲微分系统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系统更为接近,将脉冲微分系统的脉冲效应引入复杂网络模型之中,这将大幅优化模型的实际效果。
正如基因的表达包括复制、转录与翻译等过程一样,文旅模因的“表达”也分为包括复制、传播等过程。其中社会参与、经济驱动与文化内涵是文旅模因得以成功表达的底层逻辑,它们共同构成推动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其中,社会参与为文旅模因的传播载体,经济驱动为文旅模因传播提供技术动力,文化内涵为文旅模因提供价值语境。许多城市文旅出圈的底层原因,正是在技术的驱动下,通过传播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加之情感共鸣与文化共鸣的作用所实现的。
从本文的融媒体时代角度来分析,现代社会必定是“超模因逻辑”推动的时代。在当今的媒体时代,“流量”掌控者一切,谁拥有“流量密码”,谁就能拥有话语权。强势的模因不仅能够掌握平台的“流量密码”,更能在传播过程中捕获到大量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要想造就这样的强势模因,需要从内容、形式与立场三个维度进行打造升级。简单来讲,内容维度为文旅传播带来丰富多元的价值主题,形式维度为文旅传播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立场维度助力流量提升知名度。通过上述三个维度,模因的传播能力将得到巨大提升,成为强势模因,这样的逻辑便为“超模因逻辑”。
同样如基因选择性表达引发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法则一样,文旅模因的传播主要经历以下四个周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其中,同化与记忆是模因在寄主内部,由寄主进行的消化与处理,表达和传递是模因在寄主外部的传染和交流。运用复杂网络的思想,我们可以建立出模因扩散模型,使模因影响力最大化。同时,也正是上述这四个阶段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文旅模因才得以提高存活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真正的“强势模因”。
在短视频流行的今天,多模态视域的作用尤为显著。视频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甚至有时还包括触觉(如通过震动反馈等)于一体的媒介形式,天然地适合多模态信息的传达。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画面、音效、旁白、背景音乐以及可能的互动元素,短视频能够全方位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接受度。
在视觉模态上,短视频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图像、动态的画面以及巧妙的构图来展现产品或服务的特色。色彩的运用、光影的变化以及镜头的切换都能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观众对宣传内容的印象。同时,视觉模态还能通过符号和隐喻等手法,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听觉模态在短视频中同样不可或缺。音效、旁白和背景音乐等听觉元素能够增强视频的沉浸感,使观众更加投入地观看。旁白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解释概念等方式,直接传达宣传信息;而背景音乐则能营造氛围,引导观众的情绪。两者相结合,能够形成强大的听觉感染力,进一步加深观众对宣传内容的理解与共情。
动作模态也在短视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动作模态不仅仅是视频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也包括各种字幕、特效的浮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视频传播者与观众建立了一个实时沟通 的渠道桥梁,也为观众之间的互动开辟了道路。通过看到别人的留言弹幕,观众们往往能更易对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短视频的宣传效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宣传也开始加入互动环节,如点击按钮了解更多信息、参与投票或问卷调查等。这种互动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还使得宣传信息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三、文旅产品的打造与传播
在结合调研情况与上述分析后,我们从中分析提取出了文旅产品打造与传播的底层逻辑——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我们将“模因”与“基因”进行类比,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体系搭建。
1.文旅模因的复制规律与内在逻辑
社会参与、经济驱动与文化内涵是理解模因表达的底层逻辑。在社会参与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模因的载体,从模因的角度而言,具有表征多元形式(类比基因的表现型)的模因通过语言、社会行为和人工制品等具体形态或抽象形态潜藏于人脑中(类比基因的基因型),再通过学习与模仿在人脑间不断传播,构成大量离散且分布广泛的人脑模因库(类比于基因库),并以潜意识的形式引导宿主进行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行为。从人的角度而言,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模因传播的一个节点,即使没有直接参与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也都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模因接受者和分享者的角色。在经济驱动中,对新媒体时代而言,流量即为财富,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的本质是博取用户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意愿。互联网低门槛降低与技术去中心化,导致模因阈值期待升高,注意力经济从增长增量变成博得存量。此外,利用算法推荐,对互联网用户兴趣进行精准分析,以这样预测需求的方式进行模因的分发与推送,实现对特色文旅品牌的有效导流和资源赋能,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与模因规律进行模因传播。在文化内涵方面,文化内涵是模因的核心,优秀的文化决定了模因是否能够持续存在于传播,其底层原因,便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感”。从宏观角度看,文化价值底蕴包含各种社会符号体系,它承载着不同群体的独特文化情感,也客观存在于整体的文化母体中,并在各层级群体传播中不断调整,宛若基因变异一般,以降低异质性和陌生感,推动并达到情感融通。
2.文旅模因传播构成要素
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立场维度是文旅模因传播的三大构成要素。内容维度是文旅模因的价值主题,也是文旅模因传播的核心要素。
内容维度的差异性会导致模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价值观。当今时代,短视频无疑在模因主题传播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不可忽视其传播、浏览和评论的低门槛机制和其碎片化特点所导致的无限放大情绪和细节等局限性。即短视频内容及价值导向与传播者的思想息息相关。依照流量和用户兴趣习惯,有时候带有负面或反常的“逆模因”主题往往更加容易引发用户关注和评论,点燃情绪,甚至民间“小道消息”先于官方公告,坊间舆论掩盖主流声音。因此,地方媒体能否敏锐、准确把握社会情绪、与用户群构成一定的信任关系,都将直接决定模因主题的传播走向。
形式维度为文旅模因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是文旅模因传播的关键一环,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形式维度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内容维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将要宣传的内容“打造好”、“包装好”,让视频用户(潜在的文旅消费者)看到优质内容,从而吸引他们。因此,形式上,采用多模态视域的宣传方式是不二之选。在短视频打造上,视觉模态可采用以第一视角拍摄的主观镜头与第三视角拍摄客观拍摄的交叉运用的方法。通过灵活运用机位,让镜头中的内容张力与现实弧度相得益彰,自然流畅。听觉模态中,文旅模因传播时的背景音乐台词,往往是为了营造某种氛围或环境,抑或是为了掩盖噪音而创造的衬景外音。除了直接引用当下流行的音乐歌曲台词外,通常是宿主(即传播者)顺应情境或语境,在不改变原模因内容的条件下,形式多样地穿插或引用旧调新词,形成同构异义或者异构同意的背景音乐台词模因,以配合语境或情境,从而引发观众联想,以创造出新模因变体,凸显模因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多模态视域的应用往往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立场维度可助力文旅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更好地获取流量,从而提升作品知名度。立场维度通常表现为模因宿主的话语或动作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主观意见,模因宿主的立场维度主要包括模因传播的参与者,模因传播的形式方法或渠道和模因的风格三个方面。这里所说的模因传播参与者包括许多对象,主要为宿主、信息接收的受众对象和潜在受众者。进入数字时代,民众的注意力成为新的社交货币。合理地设置“热点话题”,刺激用户点击量,吸引民众注意力,再形成“热搜”,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达到一个正向循环。这样的方式无疑有助于在当下把握住民众有限的注意力,牢牢掌握注意力存量,带来巨大效益。其次是注意挖掘与关注各类“爆款”出现苗头的专业内容生产者,他们往往能对局势产生迅速反应,几乎达到与自媒体博主同步,以第一梯队的位次参与强势模因早期传播,并凭借自身权威性身份获取流量。在文旅模因传播的参与形式中,同样可类比基因,将主要形式视为“基因型”与“表现型”两种。“基因型”的参与方式是指初始模因的内容相同或相似,但分裂传播出的形式具有一定差异且保真度高;“表现型”在于参与形式与原始模因相似,但赋予的内容意义却千差万别。对于不同地区的文旅宣传,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模因风格是模因的内部框架,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主观性,主要为了传达宿主意愿,如中性的客观记录、主观的分享等。一般而言,官方文旅宣传为最初的主基调,渐渐地,消费者将分享感受、记录旅程、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等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衍生出大量短视频模因。这些衍生出的短视频模因经过再次传播宣传,将会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再次衍生出新的短视频模因。经过一次又一次循环将会产生新的流量密码,持续促进旅游经济。当一个切入点过时后,则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宛若基因的变异一般,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打造新的文旅模因,产生新的流量密码。
3.文旅模因传播机制
同基因一样,文旅模因也需要经过竞争、选择、进化、保留等过程。我们将文旅模因的一个周期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过程。
同化过程是文旅模因成功传播的第一步,同化过程的本质,是能够让接受者对模因产生认同感,让模因变成人的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个“文化输入”的过程。同化过程主要包括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环节。“注意”是指模因能够引发关注并成功进入新宿主的视野;“理解”是指模因能够被新宿主认识和了解,最终进入新宿主既有的认知体系;“接受”是指模因与新宿主的既有知识储备完成融合,达成共鸣。这三个环节完成后,同化阶段也最终完成。模因能否对人们产生共情而非相斥是同化作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简而言之,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向往那个现实中并未发生但却因偶然因素得以“草根逆袭”的“理想人生”。因此,同化过程的传播也是一个情绪的传播,最终形成一种社会认同。
记忆过程是文旅模因保留与强化的阶段。模因在寄主头脑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其生存强度也就越强。文旅模因能够适应人体的记忆机制,从而保持住记忆,是由于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容易激发寄主参与讨论的因素,即传播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兴趣点;第二,高频率发的重复使模因完成自我强化,使该模因具有更长久的记忆;第三,具有极强的信服力,这直接决定了模因传播几率和留存时间;第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能够抢占注意力存量,即成功引发大众关注并占有人们的有限精力。
表达过程是文旅模因被宿主转化为可感知的有形体,并被继续复制与传播到其他个体的过程。模因表达的手段具有多元性,其中,情绪共鸣为模因表达的原始动力,基于情绪共鸣的模仿则是模因最核心的表达方式。文旅模因要在表达中实现多元感染,归根结底是在塑造粉丝群体的共同记忆后,实现对原有表达符号的逐渐掌握,从而能够掌握社交媒体的主流话语,并快速建立身份认同感,最终促进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扩散。
传输过程即文旅模因的扩散过程。当然,正如DNA是基因的稳定载体一样,模因也具有载体。模因的传输需要有稳定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如文字、图片、视频等。此外,为了保证原始模因能够被有效解码、认同与记忆,载体必须要有一定的公开性、易传染性、低门槛性,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让不同群体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并理解,最终实现模因的多级传播。
(一)计算传播学
随着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传播学(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于2009年被提出,其起源于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强调将数据传播的分析方法应用到相关研究中,如引入自然语言学习的相关技术,包括主题词的提取、用户意见表达的情感倾向等。
国内学界目前对于计算传播的定义有很多,在此引用的是国内首版也是相对权威的定义:计算传播是指数据驱动的、借助于可计算方法所进行的传播过程,其相关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现代计算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计算工具去挖掘隐藏在大规模、多维度的线上数据中的传播模式和法则,其相关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网络扩散、社会影响、网络舆论构建、平台意见极化现象、公众信任与观念塑造、计算宣传与计算舆论等。
计算传播学强调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可计算基础,这为本文的项目研究确立了事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其强调将大问题、大理论和大数据相结合,从而寻找更精准的传播策略,同时使相关模型与方案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对于信息传播而言,从计算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中也可以引出部分经典理论,这也将有利于本文的项目调研:
(1)使用与满足理论,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受众个体上,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2)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在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稳定与高效的作用。
(3)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共识”中起到巨大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中,受众与媒介也是相互培养的双向互动过程,媒介不断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模式,以让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出巨大影响。
(4)沉默的螺旋,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这导致了少数拥有不同声音的人趋向于不愿说话,这也将形成一定的正促进作用,将加速一种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
对于本项目来说,其研究分析过程都可纳入计算传播学范畴,在项目之初引入计算传播学的部分理论,为项目的深入研究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与稳定的理论依据支撑。
(二)复杂网络
随着复杂性问题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也被科研学者们定性为复杂性和网络化的世纪,也是在相关不断的针对现实生活的研究中,复杂网络的概念于1998年被提出,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复杂网络的研究。关于复杂网络,至今在相关领域也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在此本文中所引用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严格定义,即: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其所能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所广泛存在的各类网络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交网络、知识传播网络、谣言传播网络等,并对相关的网络现象及其复杂性进行解释。在本项目中会着重研究上述提及的社交网络与传播网络等对于社会信息传播密切联系的网络现象与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与拓扑性质进行深化建模分析。
在从复杂网络出发的信息传播研究中,对于以下性质概念先进行简要说明:
(1)小世界:尽管整个网络系统的尺寸很大,但其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却有一个相对小的距离。其举例说明即为全世界任意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最多七人的连接而形成联系。
(2)无标度:整个网络虽然具有大量节点,但大部分节点都只有少数几个节点的连接,而某些节点具有其他节点的大量连接,其可以显示出复杂网络所具有的集聚性,即只有少部分被大量连接的节点才是重要节点,对于信息传播也更有必要重视此类节点。
(3)层次特性:大多数实际网络都是多层次的,指一个网络可以被分解成一些连接比较松散的模块,但在模块内部则链接紧密。这种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个需要传播的社会网络进行简化,以达到看清全局结构、从而制定更精准的策略。
(4)自相似性:系统的总体和部分之间,或者此部分与彼部分之间具有的相似性。对于实际网络而言,其大部分新节点会形成不同的集散节点,而不是连接在先前同样的节点上,这也说明了节点间的相似性质。这种自相似性将有利于进行信息传播策略的优化。
(三)脉冲微分方程
与上述的复杂网络不同,脉冲微分方程在本项目中的运用起到的是更进一步的“优化”效果,也是使得相关项目分析可以更接近实际的进一步计划。其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数学工具,可以在各类时间演化的模型中引入脉冲效应,从而模拟现实中演变可能发生的“突变”现象,这对于增强理论模型的真实性具有较大作用,它象征着“突变”这一可能的脉冲效应被引入了连续变化的一般模型之中。
脉冲微分系统所能充分考虑到的瞬间突发现象对于系统状态的影响,可以更深刻、更精确地反应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政府层面的统一信息宣传、谣言阻止、大规模瞬间的消息传播(如群众在同一特定时刻,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接收到直播的统一消息传达)。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脉冲微分系统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系统更为接近,将脉冲微分系统的脉冲效应引入复杂网络模型之中,这将大幅优化模型的实际效果。
- 文旅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由模因变为“强势模因”
正如基因的表达包括复制、转录与翻译等过程一样,文旅模因的“表达”也分为包括复制、传播等过程。其中社会参与、经济驱动与文化内涵是文旅模因得以成功表达的底层逻辑,它们共同构成推动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其中,社会参与为文旅模因的传播载体,经济驱动为文旅模因传播提供技术动力,文化内涵为文旅模因提供价值语境。许多城市文旅出圈的底层原因,正是在技术的驱动下,通过传播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加之情感共鸣与文化共鸣的作用所实现的。
从本文的融媒体时代角度来分析,现代社会必定是“超模因逻辑”推动的时代。在当今的媒体时代,“流量”掌控者一切,谁拥有“流量密码”,谁就能拥有话语权。强势的模因不仅能够掌握平台的“流量密码”,更能在传播过程中捕获到大量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要想造就这样的强势模因,需要从内容、形式与立场三个维度进行打造升级。简单来讲,内容维度为文旅传播带来丰富多元的价值主题,形式维度为文旅传播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立场维度助力流量提升知名度。通过上述三个维度,模因的传播能力将得到巨大提升,成为强势模因,这样的逻辑便为“超模因逻辑”。
同样如基因选择性表达引发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法则一样,文旅模因的传播主要经历以下四个周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其中,同化与记忆是模因在寄主内部,由寄主进行的消化与处理,表达和传递是模因在寄主外部的传染和交流。运用复杂网络的思想,我们可以建立出模因扩散模型,使模因影响力最大化。同时,也正是上述这四个阶段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文旅模因才得以提高存活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真正的“强势模因”。
- 多模态视域
在短视频流行的今天,多模态视域的作用尤为显著。视频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甚至有时还包括触觉(如通过震动反馈等)于一体的媒介形式,天然地适合多模态信息的传达。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画面、音效、旁白、背景音乐以及可能的互动元素,短视频能够全方位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接受度。
在视觉模态上,短视频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图像、动态的画面以及巧妙的构图来展现产品或服务的特色。色彩的运用、光影的变化以及镜头的切换都能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观众对宣传内容的印象。同时,视觉模态还能通过符号和隐喻等手法,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听觉模态在短视频中同样不可或缺。音效、旁白和背景音乐等听觉元素能够增强视频的沉浸感,使观众更加投入地观看。旁白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解释概念等方式,直接传达宣传信息;而背景音乐则能营造氛围,引导观众的情绪。两者相结合,能够形成强大的听觉感染力,进一步加深观众对宣传内容的理解与共情。
动作模态也在短视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动作模态不仅仅是视频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也包括各种字幕、特效的浮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视频传播者与观众建立了一个实时沟通 的渠道桥梁,也为观众之间的互动开辟了道路。通过看到别人的留言弹幕,观众们往往能更易对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短视频的宣传效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宣传也开始加入互动环节,如点击按钮了解更多信息、参与投票或问卷调查等。这种互动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还使得宣传信息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三、文旅产品的打造与传播
在结合调研情况与上述分析后,我们从中分析提取出了文旅产品打造与传播的底层逻辑——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我们将“模因”与“基因”进行类比,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体系搭建。
1.文旅模因的复制规律与内在逻辑
社会参与、经济驱动与文化内涵是理解模因表达的底层逻辑。在社会参与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模因的载体,从模因的角度而言,具有表征多元形式(类比基因的表现型)的模因通过语言、社会行为和人工制品等具体形态或抽象形态潜藏于人脑中(类比基因的基因型),再通过学习与模仿在人脑间不断传播,构成大量离散且分布广泛的人脑模因库(类比于基因库),并以潜意识的形式引导宿主进行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行为。从人的角度而言,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模因传播的一个节点,即使没有直接参与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也都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模因接受者和分享者的角色。在经济驱动中,对新媒体时代而言,流量即为财富,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的本质是博取用户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意愿。互联网低门槛降低与技术去中心化,导致模因阈值期待升高,注意力经济从增长增量变成博得存量。此外,利用算法推荐,对互联网用户兴趣进行精准分析,以这样预测需求的方式进行模因的分发与推送,实现对特色文旅品牌的有效导流和资源赋能,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与模因规律进行模因传播。在文化内涵方面,文化内涵是模因的核心,优秀的文化决定了模因是否能够持续存在于传播,其底层原因,便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感”。从宏观角度看,文化价值底蕴包含各种社会符号体系,它承载着不同群体的独特文化情感,也客观存在于整体的文化母体中,并在各层级群体传播中不断调整,宛若基因变异一般,以降低异质性和陌生感,推动并达到情感融通。
2.文旅模因传播构成要素
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立场维度是文旅模因传播的三大构成要素。内容维度是文旅模因的价值主题,也是文旅模因传播的核心要素。
内容维度的差异性会导致模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价值观。当今时代,短视频无疑在模因主题传播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不可忽视其传播、浏览和评论的低门槛机制和其碎片化特点所导致的无限放大情绪和细节等局限性。即短视频内容及价值导向与传播者的思想息息相关。依照流量和用户兴趣习惯,有时候带有负面或反常的“逆模因”主题往往更加容易引发用户关注和评论,点燃情绪,甚至民间“小道消息”先于官方公告,坊间舆论掩盖主流声音。因此,地方媒体能否敏锐、准确把握社会情绪、与用户群构成一定的信任关系,都将直接决定模因主题的传播走向。
形式维度为文旅模因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是文旅模因传播的关键一环,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形式维度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内容维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将要宣传的内容“打造好”、“包装好”,让视频用户(潜在的文旅消费者)看到优质内容,从而吸引他们。因此,形式上,采用多模态视域的宣传方式是不二之选。在短视频打造上,视觉模态可采用以第一视角拍摄的主观镜头与第三视角拍摄客观拍摄的交叉运用的方法。通过灵活运用机位,让镜头中的内容张力与现实弧度相得益彰,自然流畅。听觉模态中,文旅模因传播时的背景音乐台词,往往是为了营造某种氛围或环境,抑或是为了掩盖噪音而创造的衬景外音。除了直接引用当下流行的音乐歌曲台词外,通常是宿主(即传播者)顺应情境或语境,在不改变原模因内容的条件下,形式多样地穿插或引用旧调新词,形成同构异义或者异构同意的背景音乐台词模因,以配合语境或情境,从而引发观众联想,以创造出新模因变体,凸显模因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多模态视域的应用往往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立场维度可助力文旅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更好地获取流量,从而提升作品知名度。立场维度通常表现为模因宿主的话语或动作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主观意见,模因宿主的立场维度主要包括模因传播的参与者,模因传播的形式方法或渠道和模因的风格三个方面。这里所说的模因传播参与者包括许多对象,主要为宿主、信息接收的受众对象和潜在受众者。进入数字时代,民众的注意力成为新的社交货币。合理地设置“热点话题”,刺激用户点击量,吸引民众注意力,再形成“热搜”,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达到一个正向循环。这样的方式无疑有助于在当下把握住民众有限的注意力,牢牢掌握注意力存量,带来巨大效益。其次是注意挖掘与关注各类“爆款”出现苗头的专业内容生产者,他们往往能对局势产生迅速反应,几乎达到与自媒体博主同步,以第一梯队的位次参与强势模因早期传播,并凭借自身权威性身份获取流量。在文旅模因传播的参与形式中,同样可类比基因,将主要形式视为“基因型”与“表现型”两种。“基因型”的参与方式是指初始模因的内容相同或相似,但分裂传播出的形式具有一定差异且保真度高;“表现型”在于参与形式与原始模因相似,但赋予的内容意义却千差万别。对于不同地区的文旅宣传,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模因风格是模因的内部框架,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主观性,主要为了传达宿主意愿,如中性的客观记录、主观的分享等。一般而言,官方文旅宣传为最初的主基调,渐渐地,消费者将分享感受、记录旅程、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等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衍生出大量短视频模因。这些衍生出的短视频模因经过再次传播宣传,将会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再次衍生出新的短视频模因。经过一次又一次循环将会产生新的流量密码,持续促进旅游经济。当一个切入点过时后,则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宛若基因的变异一般,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打造新的文旅模因,产生新的流量密码。
3.文旅模因传播机制
同基因一样,文旅模因也需要经过竞争、选择、进化、保留等过程。我们将文旅模因的一个周期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过程。
同化过程是文旅模因成功传播的第一步,同化过程的本质,是能够让接受者对模因产生认同感,让模因变成人的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个“文化输入”的过程。同化过程主要包括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环节。“注意”是指模因能够引发关注并成功进入新宿主的视野;“理解”是指模因能够被新宿主认识和了解,最终进入新宿主既有的认知体系;“接受”是指模因与新宿主的既有知识储备完成融合,达成共鸣。这三个环节完成后,同化阶段也最终完成。模因能否对人们产生共情而非相斥是同化作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简而言之,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向往那个现实中并未发生但却因偶然因素得以“草根逆袭”的“理想人生”。因此,同化过程的传播也是一个情绪的传播,最终形成一种社会认同。
记忆过程是文旅模因保留与强化的阶段。模因在寄主头脑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其生存强度也就越强。文旅模因能够适应人体的记忆机制,从而保持住记忆,是由于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容易激发寄主参与讨论的因素,即传播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兴趣点;第二,高频率发的重复使模因完成自我强化,使该模因具有更长久的记忆;第三,具有极强的信服力,这直接决定了模因传播几率和留存时间;第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能够抢占注意力存量,即成功引发大众关注并占有人们的有限精力。
表达过程是文旅模因被宿主转化为可感知的有形体,并被继续复制与传播到其他个体的过程。模因表达的手段具有多元性,其中,情绪共鸣为模因表达的原始动力,基于情绪共鸣的模仿则是模因最核心的表达方式。文旅模因要在表达中实现多元感染,归根结底是在塑造粉丝群体的共同记忆后,实现对原有表达符号的逐渐掌握,从而能够掌握社交媒体的主流话语,并快速建立身份认同感,最终促进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扩散。
传输过程即文旅模因的扩散过程。当然,正如DNA是基因的稳定载体一样,模因也具有载体。模因的传输需要有稳定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如文字、图片、视频等。此外,为了保证原始模因能够被有效解码、认同与记忆,载体必须要有一定的公开性、易传染性、低门槛性,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让不同群体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并理解,最终实现模因的多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