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只觉文字质朴平实,将乡土社会的面貌缓缓勾勒。再读,却发现字里行间蕴藏着无尽的智慧,越品越能体会到其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把开启理解中国社会大门的钥匙。
书中提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靠“礼俗”维系秩序,与现代都市的“陌生人社会”和“法理社会”截然不同。在乡土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世代定居,彼此知根知底。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小时候,邻里间串门是常事,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分享,农忙时也会互相帮忙。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自觉遵守,这些“礼俗”就像无形的纽带,将乡亲们紧紧连在一起。
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乡土中国》里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比如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很多政策的制定就需要考虑乡土社会的特性。乡村的文化传承、产业发展,都不能脱离这片土地上的人情关系和传统习俗。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利用“熟人社会”的优势,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书中,我还领悟到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如同水波纹般向外推展人际关系。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社交圈子,确实是从家人、朋友逐渐延伸到更广泛的人群。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也能看到这种“差序格局”的影响。比如,人们往往更关注与自己亲近的人或事,对距离自己较远的则相对冷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客观地看待社会现象,思考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培养更广泛的社会关怀。
阅读《乡土中国》,也让我坚定了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书中描绘的乡土社会,虽有其独特魅力,但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帮助乡村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像一些大学生返乡创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家乡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传承了乡土文化。
《乡土中国》是一次与中国乡土社会深度对话的机会,它让我在阅读中了解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我将带着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信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