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大国小农之困:河南工业大学调研团队探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之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更好地联农带农,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调研团队深入新乡市,实地探访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寻它们在联农带农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

钱大妈叶菜合作社:灵活用工,带动就业增收

“我们这里全年都需要工人,尤其是3月到4月的旺季,还得增加人手。”钱大妈叶菜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道。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种植面积达150亩,主要种植青菜等叶菜类作物。合作社采用灵活的薪酬模式,按完成的工作量计酬,多劳多得,有效激励了工人提高工作效率。调研团队了解到,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周边村庄,全年在此工作,旺季时还会临时招聘更多人手。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户的就业问题,还通过稳定的收入带动了农户增收。”调研团队成员表示。合作社的产品销售渠道多样,既有固定菜贩收购,也有自产自销,部分产品还通过线上平台拓展市场。

新乡金滩种植专业合作社:自给自足与市场销售相结合

新乡金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桃树和小麦为主,其中桃树是主要经济作物。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我们的产品既满足自家食用,也对外销售,实现了自给自足与市场销售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户自身的生活需求,还增加了经济收入,提升了种植的积极性。
调研团队发现,这种模式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尤其在稳定农产品供应和增加农户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封丘县鑫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销售与技术赋能

封丘县鑫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种植面积在75至85亩之间,主要种植羽衣甘蓝、芝麻菜、樱桃萝卜等特色作物。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我们的产品主要通过直销和线上直播销售,虽然线上销量较小,但这种新兴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渠道。”
调研团队了解到,该合作社得到了政府的多项支持,包括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郑州市农科院为其提供研究基地和新品种培育服务,技术人员定期前来指导,帮助合作社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合作社还与当地企业胖东来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销售渠道。
“政府的支持和技术赋能,让我们在种植技术和市场竞争力上有了很大提升。”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这种支持不仅推动了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调研启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作用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河南工业大学调研团队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联农带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大妈叶菜合作社通过灵活用工和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新乡金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给自足与市场销售相结合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封丘县鑫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借助政府支持和技术创新,提升了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合作社数量已达221.6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产保供、带农增收、完善产业链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王锋表示,未来将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实践,为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在联农带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