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探访畲乡遗珍,赓续文化基因
2025-07-03 作者:黄思琴 来源:黄思琴 关注:
6月25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梦飞天使志愿服务队”走进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源县松山镇畲族八井村,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深度探访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沉浸式感受畲族文化魅力,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脉络。
溯源畲乡:村史馆中触摸民族记忆
八井村党支部书记热情接待服务队,在村史馆为队员们系统梳理民族传承脉络。从“八井”村名的由来——明代陈显伯与宋至清代挖掘的八口古井,到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迁徙史,再到“刀耕火种”的拓荒精神与“盘蓝雷钟”四大姓源流,书记的讲解让民族记忆变得鲜活。展柜内,清光绪年间的《畲族祖图》摹本更是成为生动教材,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畲族的历史传承。
非遗鉴珍:文化展馆里的民族瑰宝
在集“省级非遗展示馆”“畲族民俗馆”“技艺传承馆”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展馆,队员们领略了畲族文化的独特精髓。婚俗文化区的花轿、嫁衣、凤凰冠等实物,还原了畲族传统婚仪的浪漫与庄重;服饰技艺厅的凤凰装融合“苎布织造”与“彩带编织”两项非遗工艺,精美绝伦;八井拳展区的武术器械与拳谱,展现了畲族世代相传的尚武精神。此外,党支部书记特别介绍了设计过故宫、颐和园的“样式雷”建筑世家,其“精益毫厘”的畲匠精神,将中华建筑的哲学与美学推向巅峰,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医药寻根:护理视角下的民族智慧
在畲药展区,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展开深入探究。《畲族验方集》手抄本、竹制刮痧板、草药熏蒸器等藏品,以及200余种青草药标本,生动诠释了畲族“食药同源”的智慧。据介绍,畲族医药中的痧症疗法和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神经络药浴”“青蒿治疟方”等传统疗法,与现代护理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民族医药融入健康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也激发了队员们的文化自觉。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梦飞天使”志愿服务队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在深挖畲族文化中锤炼实践能力,在融通古今知识中培育创新思维,更在体悟多元一体文明中筑牢民族团结根基。队员们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以知行合一践行誓言,为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八井村党支部书记热情接待服务队,在村史馆为队员们系统梳理民族传承脉络。从“八井”村名的由来——明代陈显伯与宋至清代挖掘的八口古井,到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迁徙史,再到“刀耕火种”的拓荒精神与“盘蓝雷钟”四大姓源流,书记的讲解让民族记忆变得鲜活。展柜内,清光绪年间的《畲族祖图》摹本更是成为生动教材,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畲族的历史传承。

在集“省级非遗展示馆”“畲族民俗馆”“技艺传承馆”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展馆,队员们领略了畲族文化的独特精髓。婚俗文化区的花轿、嫁衣、凤凰冠等实物,还原了畲族传统婚仪的浪漫与庄重;服饰技艺厅的凤凰装融合“苎布织造”与“彩带编织”两项非遗工艺,精美绝伦;八井拳展区的武术器械与拳谱,展现了畲族世代相传的尚武精神。此外,党支部书记特别介绍了设计过故宫、颐和园的“样式雷”建筑世家,其“精益毫厘”的畲匠精神,将中华建筑的哲学与美学推向巅峰,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畲药展区,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展开深入探究。《畲族验方集》手抄本、竹制刮痧板、草药熏蒸器等藏品,以及200余种青草药标本,生动诠释了畲族“食药同源”的智慧。据介绍,畲族医药中的痧症疗法和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神经络药浴”“青蒿治疟方”等传统疗法,与现代护理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民族医药融入健康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也激发了队员们的文化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