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联动激活畲药瑰宝 文旅融合绘就振兴新篇 ——浙江万里学院“青囊畲韵”实践队解码景宁畲族医药文化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时代浪潮中,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青囊畲韵”暑期社会实践队于近日走进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以五天沉浸式调研,探寻畲药文化从深山走向现代产业的创新路径,见证民族智慧与校地合作碰撞出的发展火花。
畲药文化薪火传 校园绽放新活力
6月28日,实践队首站走进景宁梧桐乡中心小学。校园里,生机盎然的畲药园种满铁皮石斛、益母草等特色草药,在孩子们的日常照料下蓬勃生长。蓝老师带领队员穿行园中,生动讲解三叶青清热解毒、九节茶活血消肿等药用价值,让古老畲药知识焕发新生。
作为文化传承前沿阵地,该校以市级精品课程《畲药探秘》为核心,构建“学用结合”模式。孩子们不仅在课堂研习畲药知识,更亲手制作畲药肥皂、参与草药种植养护。校长表示:“当传统文化融入实践,传承便有了生命力。”这种“教育+文化”创新实践,既厚植文化认同,更为畲药产业储备未来力量。
千年药香焕新彩 产业融合育新机
离开校园,实践队深入金坵村——蓝姓畲民入浙发祥地,这里将“药香”化作发展密码。村支书介绍,当地通过“畲药+茶叶”双轮驱动,将三叶青、九节茶等特色药材种植与畲族婚嫁民俗展演、畲药药膳开发相结合,打造“观赏+体验+消费”一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在畲寨仙草谷共富工坊,古法“九蒸九晒”黄精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线相映成趣,衍生出的养肤精露、养生茶等20余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让深山草药变身“黄金产业”。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仅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0%,更让畲药文化以“可触摸、可带走”的形式走向大众。
直面挑战寻突破 生态经济共发展
在高演村这一省级药材基地,实践队发现发展背后的隐忧:尽管厚朴、杜仲等药材种植曾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40%,但黄精等特色品种种植面积却因市场波动缩减近三成。当地通过“生态补偿+产业升级”破局——景宁抽水蓄能水电站建设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长35%,为畲药产业注入新活力。队员们走访环胜桥等国家级文物时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与药材种植的联动规划已纳入日程,古老村寨正探索“文化+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之路。
非遗赋能强传承 校地携手启新程
实践后期,队员们兵分多路解锁畲族文化基因。在畲寨东弄,成员们在雷阿姨手把手的传授下学习彩带编织技艺,五彩丝线间流淌的不仅是千年匠心,更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在中国畲族博物馆,现代科技与传统医药的对话令人震撼——数字化展示的120余种畲药中,超30种已通过现代医学验证其保健功效。最令人振奋的是,浙江万里学院与梧桐乡政府的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将依托生物与环境学院科研力量,建立畲药种质资源库,开展黄精等药材的标准化种植研究,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从校园里孩子们亲手栽种的畲药园,到金坵村里各式各样的畲药副产品,再到畲银博物馆与东弄的非遗工艺展演,最后到黄精基地云雾缭绕的种植园,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触摸到畲族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见证了民族地区通过“教育筑基、文旅融合、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校地双方表示,未来将以畲药文化为纽带,构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闭环体系,让畲族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