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故居,赓续革命初心——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京山市张文秋故居
2025-07-08 作者:周嘉宝 薛子桢 罗天奇 郝德慧 朱蕊 汪紫轩 王代超 来源: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注:
7月8日,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漆扇凝红韵,艺笔绘党徽”“三下乡”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奔赴京山市张文秋故居,开展红色实践活动。这座青砖黛瓦的院落,曾见证一位革命女性的赤诚与坚韧,如今正以厚重的历史回响,指引青年学子读懂信仰的力量。
一、青砖黛瓦间的红色记忆:一座故居承载的革命史诗
上午九点,实践团成员抵达张文秋故居。推开斑驳的木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静谧肃穆,两株百年石榴树枝繁叶茂,据故居管理员介绍,这是张文秋早年亲手栽种,如今已成为院落里最鲜活的“红色见证者”。
在故居第一展室,玻璃展柜内陈列的一封泛黄书信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1937年张文秋写给家人的信,当时她刚从监狱获释,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讲解员指着信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字迹,声音庄重,“那时她已两次入狱,却始终未向敌人低头。”成员们俯身凝视,透过模糊的字迹,仿佛看到那位身着蓝布长衫的女性,在油灯下提笔时眼中的坚定。
转过展室回廊,一组实景复原场景让人驻足:简陋的木桌旁,放着一架老式织布机,墙上挂着几件打满补丁的衣物。“张文秋出身书香门第,却主动放弃优渥生活,带着家人投身革命。”讲解员讲述,192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以织布坊为掩护,秘密开展地下工作,将织出的布匹变卖,为党组织筹集经费。团队成员小王轻轻触摸织布机的木质纹路,感慨道:“原来革命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这样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的伟大。”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参观张文秋的事迹 夏伟 供图
二、从家庭到国家:革命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张文秋同志被誉为‘革命的母亲’,她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毛泽东的儿子,一家三代为革命事业奉献……”在“革命家庭”展区,一张张黑白照片串联起一个家庭的红色轨迹。当看到张文秋与女儿李敏、李讷的合影时,实践团成员们轻声交流起来。
“她既是母亲,更是战士。”团队负责人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在那个年代,把孩子也送上革命道路,需要多大的勇气。”展区角落的视频播放区,正循环播放着张文秋晚年的采访片段,镜头里的老人虽满脸皱纹,说起“为党奋斗终身”时,眼神依旧明亮。成员们静静观看,展厅里只回荡着老人铿锵的话语。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志愿讲解 冯子豪 供图
三、青春对话历史:让红色基因融入实践血脉在互动留言区,实践团成员们提笔写下心声。“以青春之我,承先辈之志”“愿做一颗螺丝钉,在新时代发光发热”……一行行稚嫩却坚定的字迹,与墙上张文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誓言遥相呼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故居庭院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微党课”。团队指导老师结合张文秋“三起三落仍初心不改”的事迹,勉励大家:“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文物,而是要融入血脉的力量。当代青年要像张文秋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图为团队在张文秋事迹陈列馆前合影留念 夏伟 供图
成员们围坐成圈,分享感悟。团队成员说:“我想把张文秋的故事画成连环画,让更多同龄人知道这位革命女性的故事。”“要让孩子们知道,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离园时,夕阳为故居的青砖黛瓦镀上金边。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了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与百年院落的同框画面。此次寻访,不仅让大家读懂了一座故居承载的革命历史,更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融入青春血脉——正如张文秋在日记中所写:“革命之火永不灭,理想之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