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活动以“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兴趣点亮思维”为核心,志愿者精心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认识多边形”环节,实践组成员马玉洁借助课件展示了充满童趣的“小动物房子”,以不同形状的窗户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观察、识别“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这个窗户有五个角!”“小熊家的窗户边是直直的,小兔子家的好像有点不一样!” 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不仅准确分辨出图形特征,更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当有孩子提出 “可以用三角形拼出这些形状” 时,现场思维的火花更是被瞬间点燃。

随后的“单数双数”学习环节中,志愿者则以“找鞋子”的故事拉开序幕:“两只鞋子是好朋友,能凑成对,这就是双数;要是只有一只孤零零的鞋子,那就是单数啦!”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迅速理解了抽象概念。紧接着,彩色小圆片成为了教学好帮手,孩子们通过亲手将圆片两个一组摆放,直观地感知单数与双数的区别,当发现有圆片“落单”时,就会兴奋地喊道:“老师,这是单数!”


图为山东实践组成员在给孩子们上课。 马玉洁 供图

而在“趣味练习题” 环节,题目设计更是紧密贴合幼儿生活:“书包里哪些文具是多边形呀?”“数一数你的铅笔有几支,是单数还是双数?”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与积极思考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教学必须放下‘说教’的架子,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传递知识。”志愿者在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表示,“游戏与故事是打开幼儿思维的钥匙,只有让知识贴近生活,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学习。”同时,她也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耐心引导、尊重差异,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节奏里收获成长。


图为山东实践组成员在给孩子们授课。马玉洁 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小动物的窗户”到“书包里的文具”,从“找鞋子”的故事到“摆圆片”的游戏,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场景中自然接受知识,在主动探索中培养思维。志愿者也从中得到启发:幼儿教学应注重“启发式引导”,通过游戏化教学让知识自然融入孩子的认知体系,而非机械灌输,这样才能让知识扎根于心,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山东实践组的此次志愿活动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智慧力量,更展现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助力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更生动、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孩子在趣味学习中启迪智慧,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