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习赋能,巧手玩转夏日创意
2025-07-15 作者:蒋尚熹 刘旭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关注:
多元融合的成长乐园
2025 年 7 月 9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在赣州市石城县东城社区开展的主题活动,以 “手工创意制作,传统文化学习” 为核心模式,为十余名孩子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成长场景,将知识启蒙与艺术实践完美融合。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手工制作、创意绘画以及语文、数学、英语分科辅导等。孩子们在学业辅导中巩固知识,在艺术创作中挥洒灵感,一天下来,收获了丰富多元的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欢声笑语填满活动室的互动场景
午后的阳光如同温柔的薄纱,透过儿童服务站的玻璃窗,在地板上织就出斑驳的光影。志愿者刚将 “夏日粘土派对” 的横幅挂好,三十双明亮的眼睛便齐刷刷地聚焦过来,满是期待与好奇。当志愿者抛出 “提到夏天最先想到什么” 的问题时,现场瞬间像被投入了一颗快乐的石子,激起层层欢乐的涟漪。前排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像只受惊的小鹿般猛地站起,奶声奶气却又十分响亮地喊出 “冰镇西瓜”,那声音里满是对夏日美味的向往;后排戴眼镜的小男孩急得踮起脚,脸蛋涨得通红,急忙补充道 “还有奶奶摇的蒲扇”,生怕自己的想法被遗漏。紧接着,更多稚嫩的声音接连涌现:“游泳池的浪花!”“萤火虫!”“冰棒纸沙沙响!”“树上蝉的吱吱声”…… 孩子们的童声在屋里欢快地回荡,如同灵动的音符,将整个活动室填满了欢声笑语。
鼻尖汗珠难挡创作热情
分发粘土后,孩子们的小手指立刻忙碌起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创作就此拉开序幕。穿背带裤的豆豆,神情专注地将蓝色粘土放在掌心,双手灵活地来回揉搓,不一会儿就把粘土揉成了光滑的圆球。他又小心翼翼地捏出一小块白色粘土,用指尖轻轻按压,巧妙地将其塑造成浪花的形状,粘贴在蓝色圆球旁 —— 原来他正在制作 “会冒泡泡的冰汽水”,那细致的手法,已然有了几分手工小达人的模样。
扎着哪吒头的朵朵,则拿着牙签在粉色粘土上全神贯注地划着纹路。她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紧紧锁定在粘土上,每一次下签都精准而有力,划出的纹路细密又整齐。她抬起头,带着一丝小骄傲说:“这是妈妈买的水蜜桃冰淇淋,上面有芝麻碎呢。” 活动室里此时只剩下粘土被揉捏的窸窣声,偶尔会传来 “温老师,能给我金色吗” 的轻声询问。每个孩子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鼻尖渗出的细汗顺着脸颊滑落,也顾不上抬手擦拭,那份对创作的投入与执着,令人心生感动。
小手晃动:作品里的夏日想象
最先完成作品的是个文静的小男孩,他捧着自己用卡纸制作的 “夏夜”,快步跑到温老师面前,难掩激动地说:“您看,这是月亮掉进池塘里了!”只见卡纸上,深蓝色粘土铺成的夜空被他用指尖按压出细腻的质感,上面还点缀着一颗颗用银色粘土搓成的小颗粒,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池塘则是用浅蓝色粘土精心塑造,里面漂着一轮黄色月牙,月牙的边缘被他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出弧度,几条银色小鱼围绕着月亮,鱼身的纹路清晰可见,显然是经过了反复的揉捏和塑形。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像小蜜蜂一样纷纷围拢过来,举着作品的小手在志愿者眼前不停晃动。有的孩子展示着插着彩色糖针的雪糕,糖针与雪糕主体的连接稳固又精巧;有的孩子手里是荷叶上蹲着的一只捏歪的小青蛙,青蛙的四肢虽不规整,却充满了童趣,荷叶的纹路也清晰可辨;还有个孩子把各种夏日元素都巧妙地粘在一个纸盘里,骄傲地说 “这是夏天的大集合”,各种元素的摆放错落有致,展现出不错的构图能力。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属于夏天的童话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温老师细心地帮孩子们把作品一一摆放在窗台上,整面窗顿时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夏日乐园。孩子们趴在窗边,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点评着彼此的作品,小脸上映着晚霞和作品的彩色光晕,格外动人。此刻,看着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便能深刻体会到,在这些歪歪扭扭的粘土造型中,藏着最珍贵的宝藏 —— 那是孩子们用纯真和想象力,结合所学的手工技巧,将平凡夏日编织成的甜蜜童话。走在回家的路上,掌心似乎还残留着粘土的温度,那温度比晚风更暖,比星光更亮。第二天清晨,推开服务站的门,惊喜悄然降临。窗台上多了几朵野雏菊,它们被歪歪斜斜地插在矿泉水瓶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阳光再次爬上窗台,给孩子们的粘土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些带着指纹的月亮、扭扭捏捏的青蛙,仿佛在晨光中眨着眼睛,继续讲述着属于夏天的童话。在儿童服务站的 “夏日粘土派对” 志愿活动现场,志愿者刚问 “一说起夏天,你们最先会想起什么呢?”,孩子们就立刻喧闹起来。一双双小手举得笔直,抢着说出 “西瓜”“空调”“荷花”“冰淇淋” 等答案,稚嫩的嗓音里满是孩童的纯真,还带着夏天特有的鲜活味道。之后,志愿者带着孩子们用彩色粘土把这些夏日事物精心塑造出来。小家伙们一下子就静下心投入创作,活动室里只回荡着轻轻的揉捏声。没多久,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就呈现出来:有样式不同、看着就凉快的立体雪糕,雪糕的层次分明,展现出孩子们对粘土塑形技巧的掌握;有带着荷叶、荷花和小鱼的 “微型水洼”,荷叶的卷曲、荷花的绽放形态都十分逼真;还有小朋友灵机一动,把粘土作品巧妙地粘在彩纸上,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夏日景象,粘贴的技巧也运用得相当不错。最让志愿者感到温暖的,是孩子们完成作品后的样子。他们个个喜气洋洋地跑过来,小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欢喜,那双明亮的眼睛仿佛在传递 “快瞧瞧我的作品,是不是很棒?” 的信号。志愿者能清楚地察觉到,他们此刻心里肯定充满了创作后的自豪,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着 “这是我亲手做的,我特别得意” 的激动。那捏着巧克力脆皮雪糕的小手微微抬起,像是在展示自己精湛的创意和技巧;指着荷花池的指尖带着几分得意,仿佛在诉说创作时的巧妙想法和对细节的把控。这次活动让志愿者真切感受到,多元学习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创造力的大门,给他们简单的材料、一个主题和一些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就能带来不少惊喜。看着孩子们专注制作时的模样,以及完成后露出的灿烂笑脸,志愿者内心涌动着一股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能见证这份纯粹的快乐,见证孩子们在多元学习中掌握手工技巧、不断成长,就是参与活动最大的收获。
通讯员 蒋尚熹 刘旭
2025 年 7 月 9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在赣州市石城县东城社区开展的主题活动,以 “手工创意制作,传统文化学习” 为核心模式,为十余名孩子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成长场景,将知识启蒙与艺术实践完美融合。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手工制作、创意绘画以及语文、数学、英语分科辅导等。孩子们在学业辅导中巩固知识,在艺术创作中挥洒灵感,一天下来,收获了丰富多元的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欢声笑语填满活动室的互动场景
午后的阳光如同温柔的薄纱,透过儿童服务站的玻璃窗,在地板上织就出斑驳的光影。志愿者刚将 “夏日粘土派对” 的横幅挂好,三十双明亮的眼睛便齐刷刷地聚焦过来,满是期待与好奇。当志愿者抛出 “提到夏天最先想到什么” 的问题时,现场瞬间像被投入了一颗快乐的石子,激起层层欢乐的涟漪。前排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像只受惊的小鹿般猛地站起,奶声奶气却又十分响亮地喊出 “冰镇西瓜”,那声音里满是对夏日美味的向往;后排戴眼镜的小男孩急得踮起脚,脸蛋涨得通红,急忙补充道 “还有奶奶摇的蒲扇”,生怕自己的想法被遗漏。紧接着,更多稚嫩的声音接连涌现:“游泳池的浪花!”“萤火虫!”“冰棒纸沙沙响!”“树上蝉的吱吱声”…… 孩子们的童声在屋里欢快地回荡,如同灵动的音符,将整个活动室填满了欢声笑语。
鼻尖汗珠难挡创作热情
分发粘土后,孩子们的小手指立刻忙碌起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创作就此拉开序幕。穿背带裤的豆豆,神情专注地将蓝色粘土放在掌心,双手灵活地来回揉搓,不一会儿就把粘土揉成了光滑的圆球。他又小心翼翼地捏出一小块白色粘土,用指尖轻轻按压,巧妙地将其塑造成浪花的形状,粘贴在蓝色圆球旁 —— 原来他正在制作 “会冒泡泡的冰汽水”,那细致的手法,已然有了几分手工小达人的模样。
扎着哪吒头的朵朵,则拿着牙签在粉色粘土上全神贯注地划着纹路。她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紧紧锁定在粘土上,每一次下签都精准而有力,划出的纹路细密又整齐。她抬起头,带着一丝小骄傲说:“这是妈妈买的水蜜桃冰淇淋,上面有芝麻碎呢。” 活动室里此时只剩下粘土被揉捏的窸窣声,偶尔会传来 “温老师,能给我金色吗” 的轻声询问。每个孩子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鼻尖渗出的细汗顺着脸颊滑落,也顾不上抬手擦拭,那份对创作的投入与执着,令人心生感动。
小手晃动:作品里的夏日想象
最先完成作品的是个文静的小男孩,他捧着自己用卡纸制作的 “夏夜”,快步跑到温老师面前,难掩激动地说:“您看,这是月亮掉进池塘里了!”只见卡纸上,深蓝色粘土铺成的夜空被他用指尖按压出细腻的质感,上面还点缀着一颗颗用银色粘土搓成的小颗粒,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池塘则是用浅蓝色粘土精心塑造,里面漂着一轮黄色月牙,月牙的边缘被他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出弧度,几条银色小鱼围绕着月亮,鱼身的纹路清晰可见,显然是经过了反复的揉捏和塑形。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像小蜜蜂一样纷纷围拢过来,举着作品的小手在志愿者眼前不停晃动。有的孩子展示着插着彩色糖针的雪糕,糖针与雪糕主体的连接稳固又精巧;有的孩子手里是荷叶上蹲着的一只捏歪的小青蛙,青蛙的四肢虽不规整,却充满了童趣,荷叶的纹路也清晰可辨;还有个孩子把各种夏日元素都巧妙地粘在一个纸盘里,骄傲地说 “这是夏天的大集合”,各种元素的摆放错落有致,展现出不错的构图能力。

属于夏天的童话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温老师细心地帮孩子们把作品一一摆放在窗台上,整面窗顿时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夏日乐园。孩子们趴在窗边,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点评着彼此的作品,小脸上映着晚霞和作品的彩色光晕,格外动人。此刻,看着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便能深刻体会到,在这些歪歪扭扭的粘土造型中,藏着最珍贵的宝藏 —— 那是孩子们用纯真和想象力,结合所学的手工技巧,将平凡夏日编织成的甜蜜童话。走在回家的路上,掌心似乎还残留着粘土的温度,那温度比晚风更暖,比星光更亮。第二天清晨,推开服务站的门,惊喜悄然降临。窗台上多了几朵野雏菊,它们被歪歪斜斜地插在矿泉水瓶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阳光再次爬上窗台,给孩子们的粘土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些带着指纹的月亮、扭扭捏捏的青蛙,仿佛在晨光中眨着眼睛,继续讲述着属于夏天的童话。在儿童服务站的 “夏日粘土派对” 志愿活动现场,志愿者刚问 “一说起夏天,你们最先会想起什么呢?”,孩子们就立刻喧闹起来。一双双小手举得笔直,抢着说出 “西瓜”“空调”“荷花”“冰淇淋” 等答案,稚嫩的嗓音里满是孩童的纯真,还带着夏天特有的鲜活味道。之后,志愿者带着孩子们用彩色粘土把这些夏日事物精心塑造出来。小家伙们一下子就静下心投入创作,活动室里只回荡着轻轻的揉捏声。没多久,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就呈现出来:有样式不同、看着就凉快的立体雪糕,雪糕的层次分明,展现出孩子们对粘土塑形技巧的掌握;有带着荷叶、荷花和小鱼的 “微型水洼”,荷叶的卷曲、荷花的绽放形态都十分逼真;还有小朋友灵机一动,把粘土作品巧妙地粘在彩纸上,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夏日景象,粘贴的技巧也运用得相当不错。最让志愿者感到温暖的,是孩子们完成作品后的样子。他们个个喜气洋洋地跑过来,小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欢喜,那双明亮的眼睛仿佛在传递 “快瞧瞧我的作品,是不是很棒?” 的信号。志愿者能清楚地察觉到,他们此刻心里肯定充满了创作后的自豪,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着 “这是我亲手做的,我特别得意” 的激动。那捏着巧克力脆皮雪糕的小手微微抬起,像是在展示自己精湛的创意和技巧;指着荷花池的指尖带着几分得意,仿佛在诉说创作时的巧妙想法和对细节的把控。这次活动让志愿者真切感受到,多元学习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创造力的大门,给他们简单的材料、一个主题和一些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就能带来不少惊喜。看着孩子们专注制作时的模样,以及完成后露出的灿烂笑脸,志愿者内心涌动着一股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能见证这份纯粹的快乐,见证孩子们在多元学习中掌握手工技巧、不断成长,就是参与活动最大的收获。
通讯员 蒋尚熹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