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纸喻心” 南泰学子赣州教童识霸凌
2025-07-15 作者:朱梓瑜 刘旭 来源:大学生门户网 关注:
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志愿者抵达赣州进行教学活动。在赣州一家儿童服务站的活动室里,空调吹散了闷热,却吹不散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今天来的“老师”是一群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大学生,他们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带来的教具除了彩色粉笔、情景卡片,还有一摞崭新的A4纸。“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多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成员多来自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队长是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她说:“我们在文献里看到,6-12岁是儿童建立安全认知的关键期,但很多防霸凌教育停留在‘不要被欺负’的口号上,孩子其实不懂‘欺负’会留下什么伤。”为此,团队从3月开始筹备,查阅了《儿童校园霸凌预防指南》《具象化教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等资料,走访了3所小学的班主任,最终敲定了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教案——而“纸喻心”环节,正是他们推翻3版方案后才确定的创意。
破冰游戏切入痛点
7月9日清晨,团队成员带着50张A4纸、20套情景扮演卡片和连夜赶制的防霸凌手册,坐了3小时大巴抵达赣州儿童服务站。站长刘芳告诉记者:“去年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被起侮辱性绰号,回家后偷偷哭,我们想做些什么,但缺乏专业方法。”这也是服务站主动联系高校团队的原因。活动在上午9点正式开始。起初,孩子们有些拘谨,有的扒着门框看,有的攥着衣角坐在角落。心理学专业的团队志愿者先玩了个“名字接龙”游戏:“我是喜欢画画的志愿者,接下来请说出你的名字和一个爱好。”3分钟后,气氛逐渐活跃,当一个叫小宇的男孩说“我喜欢踢足球,但有人说我跑得慢像蜗牛”时,团队志愿者顺势切入主题:“小宇遇到的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一种霸凌哦。”随后,志愿者用动画短片和漫画讲解了霸凌的四种类型:语言霸凌(起绰号、辱骂)、行为霸凌(推搡、抢东西)、关系霸凌(孤立、散播谣言)、网络霸凌(恶意P图、群里辱骂)。“大家看,视频里的小朋友因为被起绰号不想上学,这就是语言霸凌的伤害。”团队志愿者指着短片说。她特意挑选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案例,比如“同桌故意把你的课本藏起来”“小组活动时大家都不跟你一组”,当提到“有人在班级群里发你的丑照”时,几个孩子忍不住小声说:“我见过!”
“纸喻心”震撼体验
10点15分,最受期待的“纸喻心”环节开始了。团队志愿者举起一张平整的A4纸:“这张纸就像我们的心灵,本来干干净净、平平整整。”她分给每个孩子一张纸,“现在,请大家听我说,当听到‘有人骂你笨’时,轻轻捏一下纸;听到‘有人故意推你’时,再用力捏一下;听到‘大家都不跟你玩’时,把纸揉成一团。”孩子们的动作从迟疑到认真:小宇捏纸时眉头皱着,像是想起了什么;穿粉色裙子的小雨捏得很轻,志愿者走过去发现,她的纸已经有了几道浅痕。“现在,请大家把纸展开。”志愿者说。当三十多张布满褶皱的纸被举起时,活动室里突然安静了——有的纸边缘卷了起来,有的被揉成了紧实的团再展开,留下深深的纹路。“大家试试,能把它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志愿者问。孩子们用力抚平,却发现褶皱依然清晰。“就像这张纸,”志愿者的声音放轻了,“每次被欺负,我们的心灵就会留下一道‘褶皱’。道歉可能会让褶皱变浅,但很难完全消失。小宇,你之前被说‘跑得慢’,心里是不是像被捏了一下?”小宇点点头,眼圈有点红。小雨突然举手:“我以前不想跟玲玲玩,她哭了,是不是我也让她的‘纸’有褶皱了?”这个问题让志愿者们惊喜——孩子们已经开始从“受害者”视角转向“施害者”反思。
情景演练赋能应对
11点,情景模拟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志愿者准备了6个场景卡片,包括“被同学抢跳绳”“有人说‘不跟我玩就告诉老师你骂他’”“朋友圈有人发你摔倒的照片”。孩子们分成6组,轮流扮演“被欺负者”“欺负者”和“旁观者”。在“被抢跳绳”场景中,扮演“被欺负者”的小浩起初低着头不说话,志愿者蹲下来教他:“你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声说‘这是我的跳绳,请还给我’。”练习3次后,小浩终于鼓起勇气,声音虽然有点抖,但眼神很坚定。扮演“旁观者”的小雅举手:“我可以去告诉老师吗?”“当然可以!”志愿者说,“旁观者的帮助很重要,就像给褶皱的纸抹上‘胶水’,能让它慢慢变平。”网络霸凌的模拟更具现实意义。志愿者用玩具手机演示“有人发你的丑照”,教孩子们“三步应对法”:不回复、截图保存、告诉家长。“记住,不要自己删掉证据,要让爸爸妈妈看到。”李然强调。小宇突然说:“我表哥就遇到过,他把截图给姑姑看,姑姑找了对方家长。”
承诺墙见成长
中午12点,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把自己的“心灵纸”写上名字,贴在“反霸凌承诺墙”上。小雨在纸上画了个笑脸:“我以后不欺负别人,也不怕被欺负。”服务站的刘芳看着承诺墙,眼眶湿润了:“以前我们讲‘不要欺负人’,孩子们听不进去,今天这张纸,比我们说十句话都有用。”下午,团队成员对10名孩子进行了简单回访。小宇说:“我知道以后有人骂我,就说‘请你道歉’,还要告诉老师。”小雨则拉着志愿者的手:“我想跟玲玲道歉,把她的‘纸’抚平一点。”返程的大巴上,团队成员累得靠在椅背上,却难掩兴奋。“那个叫小雨的孩子能反思自己,说明活动真的触动了她。”团队志愿者说。志愿者翻着手机里的照片:“这些褶皱的纸,是最珍贵的‘作业’。”据悉,“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还将在赣州开展3场类似活动,并把“纸喻心”教案整理成手册,留给服务站作为长期教材。志愿者已经计划每周用15分钟,让孩子们对着“承诺墙”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颗种子。”
夕阳西下时,服务站的窗户里,那张贴满褶皱纸张的承诺墙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群守护心灵的小卫士,无声诉说着: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值得被温柔对待,远离褶皱,永远平整。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通讯员朱梓瑜 刘旭
破冰游戏切入痛点
7月9日清晨,团队成员带着50张A4纸、20套情景扮演卡片和连夜赶制的防霸凌手册,坐了3小时大巴抵达赣州儿童服务站。站长刘芳告诉记者:“去年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被起侮辱性绰号,回家后偷偷哭,我们想做些什么,但缺乏专业方法。”这也是服务站主动联系高校团队的原因。活动在上午9点正式开始。起初,孩子们有些拘谨,有的扒着门框看,有的攥着衣角坐在角落。心理学专业的团队志愿者先玩了个“名字接龙”游戏:“我是喜欢画画的志愿者,接下来请说出你的名字和一个爱好。”3分钟后,气氛逐渐活跃,当一个叫小宇的男孩说“我喜欢踢足球,但有人说我跑得慢像蜗牛”时,团队志愿者顺势切入主题:“小宇遇到的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一种霸凌哦。”随后,志愿者用动画短片和漫画讲解了霸凌的四种类型:语言霸凌(起绰号、辱骂)、行为霸凌(推搡、抢东西)、关系霸凌(孤立、散播谣言)、网络霸凌(恶意P图、群里辱骂)。“大家看,视频里的小朋友因为被起绰号不想上学,这就是语言霸凌的伤害。”团队志愿者指着短片说。她特意挑选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案例,比如“同桌故意把你的课本藏起来”“小组活动时大家都不跟你一组”,当提到“有人在班级群里发你的丑照”时,几个孩子忍不住小声说:“我见过!”
“纸喻心”震撼体验
10点15分,最受期待的“纸喻心”环节开始了。团队志愿者举起一张平整的A4纸:“这张纸就像我们的心灵,本来干干净净、平平整整。”她分给每个孩子一张纸,“现在,请大家听我说,当听到‘有人骂你笨’时,轻轻捏一下纸;听到‘有人故意推你’时,再用力捏一下;听到‘大家都不跟你玩’时,把纸揉成一团。”孩子们的动作从迟疑到认真:小宇捏纸时眉头皱着,像是想起了什么;穿粉色裙子的小雨捏得很轻,志愿者走过去发现,她的纸已经有了几道浅痕。“现在,请大家把纸展开。”志愿者说。当三十多张布满褶皱的纸被举起时,活动室里突然安静了——有的纸边缘卷了起来,有的被揉成了紧实的团再展开,留下深深的纹路。“大家试试,能把它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志愿者问。孩子们用力抚平,却发现褶皱依然清晰。“就像这张纸,”志愿者的声音放轻了,“每次被欺负,我们的心灵就会留下一道‘褶皱’。道歉可能会让褶皱变浅,但很难完全消失。小宇,你之前被说‘跑得慢’,心里是不是像被捏了一下?”小宇点点头,眼圈有点红。小雨突然举手:“我以前不想跟玲玲玩,她哭了,是不是我也让她的‘纸’有褶皱了?”这个问题让志愿者们惊喜——孩子们已经开始从“受害者”视角转向“施害者”反思。
情景演练赋能应对
11点,情景模拟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志愿者准备了6个场景卡片,包括“被同学抢跳绳”“有人说‘不跟我玩就告诉老师你骂他’”“朋友圈有人发你摔倒的照片”。孩子们分成6组,轮流扮演“被欺负者”“欺负者”和“旁观者”。在“被抢跳绳”场景中,扮演“被欺负者”的小浩起初低着头不说话,志愿者蹲下来教他:“你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声说‘这是我的跳绳,请还给我’。”练习3次后,小浩终于鼓起勇气,声音虽然有点抖,但眼神很坚定。扮演“旁观者”的小雅举手:“我可以去告诉老师吗?”“当然可以!”志愿者说,“旁观者的帮助很重要,就像给褶皱的纸抹上‘胶水’,能让它慢慢变平。”网络霸凌的模拟更具现实意义。志愿者用玩具手机演示“有人发你的丑照”,教孩子们“三步应对法”:不回复、截图保存、告诉家长。“记住,不要自己删掉证据,要让爸爸妈妈看到。”李然强调。小宇突然说:“我表哥就遇到过,他把截图给姑姑看,姑姑找了对方家长。”
承诺墙见成长
中午12点,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把自己的“心灵纸”写上名字,贴在“反霸凌承诺墙”上。小雨在纸上画了个笑脸:“我以后不欺负别人,也不怕被欺负。”服务站的刘芳看着承诺墙,眼眶湿润了:“以前我们讲‘不要欺负人’,孩子们听不进去,今天这张纸,比我们说十句话都有用。”下午,团队成员对10名孩子进行了简单回访。小宇说:“我知道以后有人骂我,就说‘请你道歉’,还要告诉老师。”小雨则拉着志愿者的手:“我想跟玲玲道歉,把她的‘纸’抚平一点。”返程的大巴上,团队成员累得靠在椅背上,却难掩兴奋。“那个叫小雨的孩子能反思自己,说明活动真的触动了她。”团队志愿者说。志愿者翻着手机里的照片:“这些褶皱的纸,是最珍贵的‘作业’。”据悉,“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还将在赣州开展3场类似活动,并把“纸喻心”教案整理成手册,留给服务站作为长期教材。志愿者已经计划每周用15分钟,让孩子们对着“承诺墙”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颗种子。”
夕阳西下时,服务站的窗户里,那张贴满褶皱纸张的承诺墙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群守护心灵的小卫士,无声诉说着: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值得被温柔对待,远离褶皱,永远平整。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通讯员朱梓瑜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