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的陶瓷工坊里,机器运转的嗡鸣声里,工匠正专注调式参数,转盘上的泥坯也在指尖渐显雏形。

    这片孕育着精美陶艺的土地上,传承百年的手艺正面临新的课题——如何让巧夺天工的陶瓷产品走出深巷,被更多人看见。近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经天纬地”筑梦团深入马王溪村,聚焦陶瓷产业的传承与流通,探寻让匠心之作焕发市场活力的可行路径。

调研时团队成员合影

    “匠心”守艺“藏深巷”:流通之困呼唤新路径

   “我们的泥巴都是从外地精挑细选来的,拉坯、上釉每一步都不敢马虎。”在当地陶瓷研学基地,匠人看着摆放在柜子里的精品瓷器,眼神里满是对工艺的执着。筑梦团调研时发现,马王溪村虽无极佳品质的本地陶土,却凭着“外引原料、内强技艺”的坚守,让陶瓷作品在质感与设计上独具特色——传统器皿透着古朴韵味,现代摆件融入审美巧思,每一件都凝聚着数周乃至数月的匠心。

    然而,队员们在当地人员的讲解时,也看到了现实的局限:多数陶瓷仅在捡瓷集市售卖,偶尔有外地游客带走几件,却难成规模;工坊墙上挂着的作品,因缺乏广为人知的渠道,只能静静陈列。“这么好的东西,不该只在村里转圈圈。”团队成员看着工坊角落堆积的成品,忍不住感慨。这份坚守中的遗憾,让队员们更迫切地想为这些陶瓷找到走出去的路。

陈列在工坊墙的瓷器

    “巧思”破局“通脉络”:聚焦堵点,探索产销对接“新支点”

    紧扣“赋能匠心”主线,筑梦团扎根马王溪村的工坊与市集,通过与匠人、工坊主、政府干部深谈,细致梳理出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队员们发现,优质陶瓷多依赖熟人介绍定制,缺乏稳定的线上线下流通渠道;品牌故事挖掘不足,外界难知其工艺价值;零散化经营模式下,难以形成批量供应能力,制约了与大型市场的对接。

    针对这些痛点,团队开始琢磨贴合实际的破局思路,设想借助电商平台搭建线上展示窗口,用短视频记录从泥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让更多人看见工艺背后的故事;同时整合工坊资源,设计统一的包装与品牌标识,强化市场辨识度;再者深度探索与文旅项目合作,让陶瓷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拓宽流通场景。

调研会议现场

    “薪火”相传,点亮前路:技艺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除了为流通“搭桥”,筑梦团也关注着手艺的代际传承。在与国家级非遗项目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志师傅交流时,队员们发现他们既想守住古法技艺,又渴望作品被市场认可。为此,团队在调研时和匠人探讨了如何在传统纹样里融入现代元素,如何用直播让更多人见证拉坯的过程等问题。在团队成员的协助下,马王溪村的陶瓷产品逐渐与湘西苗族服饰纹样相结合,后续将会逐步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团队成员设计稿件现场

    连日来,队员们白天跟着匠人学拉坯、做设计,夜晚整理笔记、推敲方案。在本次调研中,大家都真切感受到,好手艺需要好渠道,“我们会把收集到的想法整理成具体方案,对接相关平台与部门,希望能让马王溪村的陶瓷既守住匠心,又接上市场,让百年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这也是‘芙蓉学子’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