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巢湖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安徽省郎溪县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公园问卷、商场访谈等形式,收集193份有效问卷,调研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意愿。
晨曦初破,调研团队来到公园各处,以亲切友好的态度邀请市民参与调查。一句“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朗溪非遗文化的调研,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可以吗?”让不少市民欣然驻足,接过问卷,认真勾选选项。在公园休息亭中,一对父女共同完成问卷的场面尤为温馨。父亲在填写过程中耐心的向女儿解释:“非遗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就像我们过年看的舞龙舞狮”。这一幕生动体现了非遗代代传承的家庭基础。
 
 
图为休息馆中一对父女进行问卷调查。王蓉蓉 供图
本次针对公园群体的问卷聚焦于“非遗认知情况,参与体验情况,传承保护态度”等内容。当被问及"是否了解本地非遗"时,年过六旬的保洁员陈大爷放下扫帚讲述他儿时记忆中的“姚村云舞”:“姚村云舞”我从小就看,用竹篾扎龙身,十多个壮小伙儿举着走街串巷,锣鼓喧天,那叫一个热闹!"团队随后赴文化馆求证,证实了大爷的说法,并在街区走廊中亲眼目睹了记录“云舞”发展历史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说明,对其制作工艺,表演形式以及蕴含的祈福纳祥寓意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公园扫地大爷回答调查问卷。王蓉蓉 供图
 
图为街区走廊“云舞”图。王蓉蓉 供图
正午的国购广场餐饮区,团队成员在餐饮区、影院入口、购物长廊等区域对群众进行随机调查。面对不同年龄群体,团队成员灵活调整沟通方式,有效拉近受访者的距离。研究发现亲子家庭对非遗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一位带着6岁儿子购物的母亲表示:“现在的孩子的课外班大多是音乐,武术等常规项目,如果能接触到像“姚村云舞”这样的本土非遗技艺,不仅有趣,更能从小培养孩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意义非凡。“一位热情的大学生受访者在认真填写问卷后感慨道:“平时刷短视频也常看到非遗内容,总有些自己的想法,这次终于有机会系统性的表达出来,感觉自己的声音被重视了。”
 
图为家长积极配合问卷调查。王蓉蓉 供图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93份,其中18-35青年群体占比62%,36-60岁中年群体占比38%。”“通过分析数据,团队得出以下关键发现:首先"70%受访者知晓本地非遗,仅30%参与过活动。超半数人明确表达了学习非遗技艺的兴趣,还但普遍反映“缺乏便捷可靠的参与渠道和信息来源”。其次,调研场景的差异带来了反馈的鲜明对比。商场环境中的亲子家庭对非遗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活动表现出更高兴趣,尤其关注其教育价值和趣味性。而公园环境中的老年群体展现出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详实记忆,是重要的“活态”文化载体。最后,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持积极支持态度,认同其作为地方文化根脉的重要价值。
此次调研不仅揭示了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也展现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传承热情。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是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的命题。通过多方努力,相信非遗文化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通讯员: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