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想要AI陪我玩”:皖北校园里的智慧教育新答卷 清晨7点的合肥,天鹅湖第十二小学的校门口飘着桂花香。五年级的陈明泽攥着作文本蹦跳着进教室,封皮上“我的徽州老家”几个字被他用铅笔描了又描——昨天放学前,他把作文输入“批改网”,AI不仅给了92分,还在“马头墙的青瓦与墙角的青苔对比很生动”这句话下画了红色波浪线,批注里写着:“像我见过的西递古村,你一定去过吧?” “AI比妈妈还懂我!”陈明泽把作文本摊在课桌上,旁边放着他画了一半的荷花图——纸面上的荷花梗歪歪扭扭,花瓣像被揉皱的纸。“老师说我画的荷花不像徽州古宅里的,可我没见过真正的古宅荷花,只能凭着想象画。”他用橡皮擦了擦花瓣,抬头望向窗外的梧桐树,“要是AI能帮我画一幅古宅里的荷花,我照着画就好了。” 这样的“小遗憾”,在皖北的校园里并不少见。

   午后2点,宿州蕲县中学的实验室里,初三学生王磊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浓硫酸稀释”视频,手指在实验桌沿敲出细碎的声响。视频里的实验员戴着护目镜,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烧杯里冒出白色的热气。“上次做高锰酸钾制氧气,我把棉花放错了位置,老师说‘下次注意’,可我想再试一次。”王磊的实验桌上摊着一张草图,画着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棉花的位置标了个大大的问号,“要是有VR眼镜就好了,我想亲手做一次,哪怕做错了也不会受伤。”

   傍晚6点,宿州市第三中学的教务处办公室里,李主任揉着太阳穴,电脑屏幕上的课表还停留在“高二(3)班 数学 下午3点”。办公桌上的茶杯里泡着枸杞,水已经凉了,旁边堆着一摞课表草稿,上面有铅笔标注的修改痕迹:“把物理调到上午第二节”“语文换到周三下午”。“高二选科组合有12种,手动排课总把数学和物理挤在下午,学生犯困;还有老师的课时量,有的一周20节,有的才12节。”李主任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课表,“要是有个智能排课系统,能自动平衡这些因素就好了。”
   这些来自校园的声音,与团队通过亲友网络收集的“AI心愿”形成了奇妙的共鸣: 上海表弟(8岁)在视频里举着平板,屏幕上是“成语接龙”游戏界面:“哥哥,你看这个AI,我昨天赢了10局!妈妈总说没时间陪我玩,要是AI能每天陪我玩就好了!” 广州堂妹(13岁)发来了她的科幻画,画里有会飞的房子和AI机器人老师:“我们班有个同学用AI画了幅画,得了区奖,我也想要这样的‘神器’!”  昆明姨母(45岁,语文老师)在电话里叹气:“昨天批了100份作文,到10点才做完,眼睛都花了。要是AI能帮我改错别字和病句,我就能多花时间给学生写评语了。” 宿州爷爷(72岁)举着手机,屏幕上是家长会直播的画面:“上次家长会,老师说‘核心素养’,我把声音开得很大,还是没听懂。要是有AI字幕翻译就好了。” 这些心愿,恰好踩中了国家及安徽省教育政策的“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深化AI在教学、管理等场景的应用”,《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规划》明确“2025年实现全省中小学教室AI终端覆盖率100%”,而合肥、宿州等地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已经在为这些心愿“铺路”: 天鹅湖十二小的张老师说:“我们已经联系了‘画宇宙’AI绘画工具,打算引入‘徽州文化素材库’,让学生输入‘古宅+荷花’就能生成定制参考图,刚好符合《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里的‘地方文化融入’要求。” 蕲县中学的刘校长说:“我们已经申请了‘乡村教育AI赋能项目’,希望能拿到VR实验舱的资助,让学生们不用再‘看’实验,而是‘做’实验。” 宿州三中的李主任说:“‘晓羊教育’的量子排课系统我们已经试用来,输入学生选科组合、教室容量和教师负荷,就能自动生成课表,冲突率从40%降到了5%,老师的课时量也平衡了。” 当陈明泽用AI绘画工具生成“徽州古宅荷花图”的那天,他举着画跑向美术老师,眼睛里闪着光:“老师你看,这就是我想画的荷花!”;当王磊戴上VR眼镜做“浓硫酸稀释”实验的那天,他兴奋地喊:“我成功了!”;当李主任用智能排课系统生成课表的那天,她长出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加班排课了。”这些微小的改变,正是AI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是取代老师,而是给老师插上翅膀,给学生种下梦想的种子。 夜晚的皖城,蝉鸣渐弱,天鹅湖十二小的教室里还亮着灯。陈明泽坐在座位上,用AI绘画工具画着荷花,旁边的作文本上,AI的批注写着:“你的荷花像活了一样,下次可以画一画古宅里的猫。”窗外的月光洒在课桌上,照得画纸泛着光。或许,未来的某一天,陈明泽会成为一名画家,用AI画出更美的徽州古宅;或许,王磊会成为一名科学家,用VR实验探索更奇妙的化学世界;或许,李主任会成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用智能系统让更多学校的课表更合理。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夏天,孩子们说的“想要AI陪我玩”“想亲手做实验”“想让课表更合理”的心愿。
  AI是钥匙,打开的是教育的无限可能。当“微风智教”吹遍皖城的每一所学校,当“皖韵未来”照进每一个孩子的课堂,我们相信,那些关于AI的心愿,都会变成现实——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