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家庄第二小学:教室里的“荷花心愿” 
   7月12日清晨,我背着采访包走进丁家庄第二小学。五年级(3)班的教室里,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课桌上,林小满正趴在座位上,盯着书包里的画本发呆。画本上,一朵荷花的花瓣歪歪扭扭,旁边有老师的批注:“缺乏老门东的韵味,可参考实地照片。” “小满,你在看什么呀?”我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 他抬头,眼睛里带着点委屈:“我想画老门东秦淮河畔的荷花,可上次去的时候,荷花都谢了,没见过这么美的。”他指着教室后面的“南京文化墙”,上面贴着老门东荷花节的海报,“你看,海报上的荷花粉得像霞,荷叶上还有露珠,我想画出来,可不知道怎么画。” “那你有没有想过用AI帮忙?”我拿出平板,打开“画宇宙”APP,“比如输入‘老门东+秦淮河+荷花’,就能生成参考图。” 林小满眼睛一亮,接过平板:“真的吗?我试试!”他指尖飞快地输入关键词,屏幕上很快跳出一幅画——秦淮河畔的老门东房子前,满池荷花绽放,荷叶上的露珠清晰可见。“哇!这就是我想画的荷花!”他兴奋地拿起铅笔,在画本上临摹起来,“老师说,这样的荷花才有老门东的味道。” 
   二、华电中学:实验室里的“VR梦” 7月13日午后,我来到华电中学的实验室。初三(1)班的陈梦正蹲在实验桌前,摆弄着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长颈漏斗的末端露在液面以上,她皱着眉头,反复调整位置。 “陈梦,你在做什么呀?”我走过去,指着装置问。 她抬头,脸上带着点沮丧:“上次做这个实验,我把长颈漏斗的末端没伸到液面以下,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老师说‘下次注意’,可我想再试一次,但实验室的器材不够,只能对着视频练。” “要是有VR实验设备就好了,能反复做实验,直到做对为止。”她补充道,手指摩挲着实验桌的边缘,“我上次在科技馆试过VR火灾逃生,特别真实。要是能有VR实验设备,我就能亲手做‘酸碱中和’‘高锰酸钾制氧气’这些实验了,再也不用怕做错了。” “学校有没有打算买VR设备呀?”我问。 他眼睛一亮:“听说校长申请了‘南京市智慧教育专项经费’,要是批下来,我们就能用VR做实验了!” 
   三、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走廊里的“课表吐槽” 7月14日傍晚,我在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的走廊里遇到了陈川。他正和同桌小李围着课表讨论,眉头皱得紧紧的。 “小川,你们在说什么呀?”我走过去,问。 他举起课表,语气里带着点抱怨:“你看,今天下午有数学和物理,我昨天下午上数学的时候,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小李也凑过来:“我更惨,我的选科是物理+化学+生物,课表把化学排到了周三下午最后一节,我根本听不进去!” “要是有个智能排课系统就好了,能根据我们的选科和精神状态排课。”陈川说,“比如把主科放在上午,副科放在下午,这样我们就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了。” “学校有没有用智能排课系统呀?”我问。 小李点头:“听说教务处正在试‘晓羊教育’的系统,要是好用,下次排课就能更合理了!” 

   四、亲友连线:跨越千里的“AI心愿” 除了校园采访,我还通过视频、电话联系了全国各地的亲友,收集到更鲜活的“AI心愿”: 上海表弟小宇(8岁,小学生):“哥哥,你看这个AI成语接龙,我昨天赢了10局!妈妈总说没时间陪我玩,要是AI能每天陪我玩就好了!”(视频里,他举着平板,屏幕上是“成语接龙”的游戏界面,眼睛里闪着光。) 广州堂妹林晓棠(13岁,初中生):“我们班有个同学用AI画了幅科幻画,得了区奖!我也想要这样的‘神器’,能帮我画夫子庙的游船和AI机器人老师。”(她发来微信,附件是她的科幻画草稿,画里有会飞的游船和机器人。) 苏州表妹小薇(16岁,高中生):“昨天写了3篇作文,改了2个小时的错别字。要是AI能帮我改基础错误,我就能多花时间写内容了!”(电话里,她的声音里带着点疲惫,但提到AI,又变得兴奋起来。) 

   五、心愿落地:南京的“智慧教育”答卷 这些心愿,并没有被淹没在蝉鸣里。采访中,我了解到,南京市正在通过“智慧教育”建设,一步步实现学生们的愿望: 丁家庄第二小学的王芳老师说:“我们引入了‘画宇宙’AI绘画工具,并搭建了‘南京文化素材库’。现在,学生输入‘老门东+秦淮河+荷花’,就能生成定制化的参考图。林小满昨天用这个工具画了幅荷花,老师说‘比之前的画有韵味多了’!” 华电中学的李建国校长说:“我们申请的‘南京市智慧教育专项经费’已经批下来了,很快就能购买VR实验设备。到时候,学生可以通过VR模拟‘二氧化碳制取’‘酸碱中和反应’等实验,做错了能即时纠正。陈川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得蹦了起来!”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的周敏主任说:“我们试用的‘晓羊教育’智能排课系统效果很好,输入学生的选科组合、教室容量和教师负荷,就能自动生成课表。现在,高二学生的主课大多排在上午,课表冲突率从40%降到了5%。陈川说,他昨天上午的数学课听得特别认真,再也没犯困!” 

    结语:AI是陪伴,不是取代 采访结束,我走在南京的街头,看着秦淮河畔的老门东房子,看着路边的梧桐树,想起林小满画的荷花,想起陈梦戴VR眼镜的样子,想起陈川看到新课表的笑容。这些学生的心愿,像种子一样,在南京的“智慧教育”土壤里发芽、生长。 AI不是取代老师,而是变成学生的“伙伴”——帮林小满画荷花,帮陈星野做实验,帮陈川排课表。它让教育更有温度,让学生的愿望更容易实现。 晚上,我给林小满发了条微信:“你的荷花画好了吗?”他很快回复,附件是一幅画——秦淮河畔的老门东房子前,满池荷花绽放,荷叶上的露珠清晰可见,旁边写着:“谢谢胡哥哥,我的AI朋友帮我实现了愿望!” 看着这幅画,我笑了。原来,AI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智慧教育中,看见更美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