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夏日书香驿站
2025-07-23 作者:吴梦洁 姚欣妮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关注:
2025 年 7 月 3 日,无锡市锡山区港下城市书房的玻璃门刚推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实践团队的成员已经到场。同学们在团队引导下,或提笔写下对 “人生意义” 的理解,或围坐讨论 “怎样的选择更有价值”,书房里的时钟滴答声与轻声交流交织,成了当天最特别的背景音。
活动启幕现场
清晨的港下城市书房内,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架与课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油墨与纸张的气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提前抵达,将书房一角布置妥当,桌椅整齐排列,文具与活动材料分门别类摆放,等待着青少年们的到来。上午 9 时许,随着孩子们陆续走进书房,这场暑期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课业精准辅导
实践成员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学习特征,制定了差异化指导方案。低年级孩子以巩固基础知识点为主,实践成员通过看图识物、游戏化计算等方式,强化其识字与运算能力;高年级学生则侧重解题思路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实践成员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语文语法与日常生活场景结合,帮助他们建立知识关联。“这道除法题就像把一堆苹果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人能拿到几个呢?” 蒋女士俯身向一名二年级学生讲解,类似的场景在书房各处可见。经过近两小时的指导,多数孩子完成了当日作业,部分孩子还主动向实践成员索要额外练习题目。

创意绘画抒怀
午休过后,书房内的氛围转向轻松活泼,创意绘画环节如期开展。实践成员提前准备了水彩、蜡笔、画纸等材料,以 “我眼中的家乡” 为主题,引导孩子们自由创作。孩子们或端坐桌前,或席地而坐,手中的画笔在纸上灵动游走。有的孩子笔下是波光粼粼的太湖,岸边芦苇随风摇曳;有的则画下高楼林立的未来都市,空中穿梭着飞行器;还有的在画面中融入五角星、红旗等元素。一名小男孩指着画纸上的卡通人物向实践成员解释:“这是保护城市的英雄。” 实践过程中,成员们除了提供绘画技巧上的帮助,更多时候是倾听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汲取历史力量
下午 3 时,书房内灯光调暗,红色主题观影活动开始。实践团队选取的无锡地方红色故事宣传片,以影像形式展现了当地的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事迹。当屏幕上出现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的历史画面时,现场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目光专注地注视着屏幕。影片结束后,实践成员组织孩子们交流感受,引导他们回顾片中内容。一名五年级学生提到:“那些年轻人很勇敢。” 据孙先生介绍,选择本地红色题材影片,是希望孩子们能从身边的历史中获取精神养分。
阅读分享共学
活动最后一项为阅读分享。实践成员依据孩子们的年龄与兴趣,挑选了科普书籍、经典文学、历史故事等各类读物,整齐摆放在书房的阅读区。进入共同阅读时段,书房内只剩下翻书声与轻声交流声。实践成员有的为低年级孩子逐页讲解绘本故事,有的与高年级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与观点。“星星为什么会亮呢?”“故事里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实践成员逐一耐心回应。阅读过程中,不少孩子被书中内容吸引,向实践成员提出延长阅读时间的请求。活动接近尾声时,仍有孩子捧着书本,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
实践收获展望
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通过观察与记录,系统掌握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实践成员表示,实地接触让他们对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尤其是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用差异化指导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对因材施教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结语:
未来,团队计划将此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整理归纳,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持续探索更贴合青少年需求的活动形式,为更多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助力。
活动启幕现场
清晨的港下城市书房内,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架与课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油墨与纸张的气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提前抵达,将书房一角布置妥当,桌椅整齐排列,文具与活动材料分门别类摆放,等待着青少年们的到来。上午 9 时许,随着孩子们陆续走进书房,这场暑期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课业精准辅导
实践成员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学习特征,制定了差异化指导方案。低年级孩子以巩固基础知识点为主,实践成员通过看图识物、游戏化计算等方式,强化其识字与运算能力;高年级学生则侧重解题思路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实践成员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语文语法与日常生活场景结合,帮助他们建立知识关联。“这道除法题就像把一堆苹果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人能拿到几个呢?” 蒋女士俯身向一名二年级学生讲解,类似的场景在书房各处可见。经过近两小时的指导,多数孩子完成了当日作业,部分孩子还主动向实践成员索要额外练习题目。

创意绘画抒怀
午休过后,书房内的氛围转向轻松活泼,创意绘画环节如期开展。实践成员提前准备了水彩、蜡笔、画纸等材料,以 “我眼中的家乡” 为主题,引导孩子们自由创作。孩子们或端坐桌前,或席地而坐,手中的画笔在纸上灵动游走。有的孩子笔下是波光粼粼的太湖,岸边芦苇随风摇曳;有的则画下高楼林立的未来都市,空中穿梭着飞行器;还有的在画面中融入五角星、红旗等元素。一名小男孩指着画纸上的卡通人物向实践成员解释:“这是保护城市的英雄。” 实践过程中,成员们除了提供绘画技巧上的帮助,更多时候是倾听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汲取历史力量
下午 3 时,书房内灯光调暗,红色主题观影活动开始。实践团队选取的无锡地方红色故事宣传片,以影像形式展现了当地的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事迹。当屏幕上出现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的历史画面时,现场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目光专注地注视着屏幕。影片结束后,实践成员组织孩子们交流感受,引导他们回顾片中内容。一名五年级学生提到:“那些年轻人很勇敢。” 据孙先生介绍,选择本地红色题材影片,是希望孩子们能从身边的历史中获取精神养分。
阅读分享共学
活动最后一项为阅读分享。实践成员依据孩子们的年龄与兴趣,挑选了科普书籍、经典文学、历史故事等各类读物,整齐摆放在书房的阅读区。进入共同阅读时段,书房内只剩下翻书声与轻声交流声。实践成员有的为低年级孩子逐页讲解绘本故事,有的与高年级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与观点。“星星为什么会亮呢?”“故事里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实践成员逐一耐心回应。阅读过程中,不少孩子被书中内容吸引,向实践成员提出延长阅读时间的请求。活动接近尾声时,仍有孩子捧着书本,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
实践收获展望
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通过观察与记录,系统掌握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实践成员表示,实地接触让他们对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尤其是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用差异化指导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对因材施教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结语:
未来,团队计划将此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整理归纳,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持续探索更贴合青少年需求的活动形式,为更多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助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