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宝顶映照着高原烈日,五彩经幡在风中低吟。7月25日,西南石油大学“育在色达”支教队踏入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东嘎寺。在这场特殊的文化体验中,队员们既触摸到藏传佛教的艺术精髓,更在古刹深处发掘出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完成了一场信仰与使命的精神对话。
  佛殿梵音中的历史回响
  当支教队员跟随僧人步入措钦大殿时,庄严的诵经声在梁柱间萦绕。高耸的鎏金佛像下,僧人驻足讲解:“这座大殿见证过无数次的晨钟暮鼓,也铭刻着一段特殊的历史。”他轻抚斑驳的壁画一角——那里描绘着吉祥八宝图案,却有几处异样的修补痕迹。
  “1950年冬月,十八军先遣队在此避寒七日。”僧人指向佛殿西侧立柱,一道深刻的划痕清晰可见,“战士们为不损坏佛像,宁可蜷缩在冰冷的石柱旁休息,刺刀无意中留下这道印记。”支教队员胡瑜凝视着这道特殊的“年轮”感叹:“宗教尊严与革命纪律在这里达成了神圣的默契。”
  酥油灯照亮的军民情
  在寺院珍藏室,一盏锈迹斑斑的搪瓷马灯静静陈列。僧人讲述的故事让空气凝重:“当年医疗队借用此灯为僧人治病,深夜巡诊时,战士次仁为保护药箱坠崖牺牲。”他展开泛黄的藏文记录本,上面是时任住持的笔迹:“汉地金珠玛米(菩萨兵),以命护众生。”
  最动人的细节在经书库显现。僧人打开檀木经柜,露出垫在经卷下的旧军毯。“暴雪压垮僧舍时,战士们用仅有的军毯包裹经书,自己却裹着麻布守夜。”支教队长吴李戈发现毯角绣着的五角星虽已褪色,但“八一”字样仍依稀可辨。
  辩经场上的红色课堂
  当队员们来到露天辩经场,僧人在古柏树下展开1951年测绘地图的手稿复件,指着一处标记:“这里就是现在的城小所在地——当年十八军医疗站旧址。”
  “看这里!”队员唐先铨突然指着地面。斑驳的石板缝中,嵌着半枚锈蚀的子弹壳。僧人点头:“这是战士维修辩经场围栏时遗留的。他们离开前夜,还帮寺院加固了这片场地。”阳光下,年轻学子们俯身触摸这片浸润着汗水与信仰的土地。
  信仰长河中的精神接力
  临别时,僧人在经堂为支教队举行简短的祝福仪式。他手持金刚杵轻触队员头顶:“当年金珠玛米守护寺院经卷,今日你们守护孩童心灯,都是菩萨行。”
  阳光下的东嘎寺金顶闪耀,支教队员们在十八军战士曾宣誓的古柏下列队重温誓词。队长吴李戈的声音在高原回荡:“我们将继承两种信仰的力量——对众生的悲悯,对祖国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