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工业大学一支专注于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影响及路径剖析课题的项目小队,在河南省六个产粮大县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工作。这六个产粮大县分别为滑县、浚县、内乡县、商城县、息县以及召陵区,它们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格局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现象愈发显著。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一定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在农业领域,老龄化问题正逐渐对粮食生产产生诸多影响。与年轻农民相比,年龄较大的群体通常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最新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困难,这可能导致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面临挑战。此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谷保静团队通过调查超过15000户农村家庭发现,中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变迁正在导致小农农场规模和产出的下降,以及农民收入下降。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在河南省产粮大县的具体表现及影响路径,该项目小队仔细筹备,制定了详实可靠的调研计划。调研过程中,小队成员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在问卷调查环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设计了涵盖农业生产方式、土地利用情况、收入状况、对新技术接受程度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广泛发放问卷,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实地走访中,小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面对面交流。在滑县,小队成员观察到部分农田因劳动力不足,出现了土地闲置的情况。一位当地的老农表示,自己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诸多疾病也逐渐显现,子女又大多外出打工,一些偏远地块只能选择放弃耕种。在浚县,成员们了解到由于缺乏年轻劳动力,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和使用。农民们虽然知道这些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操作复杂,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成本过高。

(老店子村农户拥有基础机械情况)
在内乡县,小队成员走进了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通过集中管理土地、统一采购农资、共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目前合作社的覆盖范围有限,仍有许多分散的小农户未能享受到这些便利。

(成员们所到息县张陶乡产品加工合作社)
在商城县、息县和召陵区,小队成员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难以维持,农业生产效率受到影响。同时,农民对于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较低,进一步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升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团队成员在洞冲村农户家中访谈)
此次调研对于了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河南省六个产粮大县的深入研究,项目小队希望能够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后续,小队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实地走访的情况,撰写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助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