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深刻指出,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这一重要论述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形式的延续,更在于精神内核的代代相传。苏州评弹,这门诞生于江南水乡的古老艺术,作为吴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千年吴地的风土人情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7月23日,苏州城市学院苏韵非遗·青行调研团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走进了苏州翰尔园评弹茶馆,开启了一场融合评弹艺术鉴赏与非遗文化传播的调研活动。团队希望通过实地调研与现场体验,深入触摸评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肌理,了解其传承现状,更试图探索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播路径与国际化发展可能。

翰尔园评弹茶馆坐落于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白墙黛瓦鳞次栉比,茶馆便在这古朴的街巷中静静伫立。这里不仅是评弹演出的舞台,更是集茶文化体验与非遗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茶案上,盖碗茶杯排列整齐,茶艺师不时为观众添上温热的茶水;角落的展柜里,摆放着三弦、琵琶等评弹乐器的复制品,让观众在听曲之余,能更立体地感受评弹文化的全貌。演出伊始,琵琶与三弦的悠扬旋律交织响起,演员们以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娓娓道来,将一段段经典评弹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尽管部分方言唱词对调研团成员们来说存在一定理解障碍,但演员们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生动传神的演绎仍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评弹艺术的古典韵味与强大生命力。

演出结束后,调研团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与资深评弹老师时佳玥展开了深入交流。她指出,在文化政策的积极引导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苏州评弹重焕艺术生机,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时佳玥老师拜师学艺的故事也使调研队员们深受感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评弹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份文化责任的接力,这也为团队继续深入调研苏州非遗文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在交流中,时佳玥老师也坦诚地谈到了评弹传承面临的挑战。“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元,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占据了大量注意力,传统评弹的节奏相对舒缓,要吸引年轻观众确实不容易。”但她的语气中并无消沉,反而透着积极探索的决心。时佳玥老师表示,评弹演员们正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尝试将评弹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宣传评弹艺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及外国游客的关注,更好地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次翰尔园之行,让“苏韵非遗·青行调研团”的成员们对评弹有了更加全面认识。从初听时对吴语的陌生,到逐渐被旋律与表演打动;从对“非遗传承”的抽象理解,到看见演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同学们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这一次次的演出、一代代的传承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既守住根脉,又焕发新的生机,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和青年学子都值得深思的课题。
调研团的非遗探索之旅才刚刚启程,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对评弹的理解与热爱,继续走访更多非遗传承地,记录传承故事,传播非遗文化。因为他们坚信,只有让更多人“在心里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让千年文脉如江南的流水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