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部署,7月3日,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赴歙县非遗文化传承与红廉教育实践团在深入了解了徽州文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赶赴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老胡开文墨厂以及仁和楼吴笑梅剪纸手工体验馆,深度调研歙县历史和红色廉政文化,探寻非遗徽墨和徽州剪纸传承之路。
红脉传承:红廉显担当
         实践成员们首先赶赴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积极调研当地红色廉政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在学习与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图为实践成员于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实践前合影 胡陈宇 供图

图为实践成员在教育基地内实地调研和学习当地红色廉政文化 匡兴巧 供图

图为讲解老师为实践成员介绍歙县当地红色廉政文化发展 匡兴巧 供图
         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设置陶子示范厅、历史昭示厅、纪法警示厅,以“先进人物示范、古代先贤昭示、反面典型警示”为主旨,多维度展现了歙县传统文化下蕴含的廉政因子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

图为实践成员深思歙县当地不同时期的“廉”文化内涵 匡兴巧 供图

图为实践成员于陶子示范厅学习廉政文化 朱增辉 供图
        通过实物展陈、场景还原和影像资料,实践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廉”不仅是刻在碑上的训诫,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讲解老师在为实践成员们介绍红色廉政文化时感慨:“万分清廉,不过小善;一念贪污,即为大恶。新时代下学习和发展红色廉政文化,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新风有着难以估量的现实意义。”
匠心凝韵:制墨有乾坤
        与学习红色廉政文化带来的深切触动一样,徽墨厂的制墨调研之行,也深深牵动着实践成员们的心弦。为了深入了解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现代创新路径及文化价值,探寻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保护与活化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积累实践素材,实践成员们很快赶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图为实践成员于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实践前合影 杨越超 供图

图为文墨厂负责人为实践成员们介绍歙砚选材 匡兴巧 供图

图为文墨厂负责人为实践成员们介绍歙砚制作 匡兴巧 供图
         通过调研,实践成员们了解到歙砚主要产于歙县、婺源、休宁、祁门,歙石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优,龙尾石结构坚紧、纹理缜密、石肤温润、发墨如砥,故歙砚又称“龙尾砚”。歙砚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理,金声而玉德”等优点,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图为文墨厂制墨师傅制墨场景 梁亚文 供图

图为实践成员认真观察制墨的描金过程 杨越超 供图
         对于徽墨制作的调研主要于制墨车间与描金车间展开。实践成员们先后参观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等制墨核心流程,目睹了匠人将墨坯反复捶打至“入木三分”的韧劲;在描金车间,细腻的金粉经匠人之手化为墨锭上灵动的纹样,让成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墨里藏金”的精湛工艺。

图为实践成员们在文墨厂内的微型博物馆学习和调研徽墨文化 匡兴巧 供图
         徽墨因产于徽州而得名,主要为歙县、休宁、婺源等地加工制造的墨。其始创于唐末,创始人为河北易水人奚超,素有“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之誉。徽墨色泽黑润、质地细腻、馨香宜人、历久弥新,每一特点都让实践成员们为之惊叹。

图为实践成员们与非遗传承人周美洪老师采访交流 匡兴巧 供图
         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老师在采访中告诫实践成员们:“支撑着他学习和传承徽墨技艺至今的,正是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墨坚守与责任,不只是在制墨上,在做任何事情上都要有这样的心性。”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感受到传承背后的责任,将以实践行动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巧手慧心:剪纸绘徽州
         与非遗徽墨同样声名在外的,还有独具匠心的徽州剪纸。在徽州古城仁和楼吴笑梅剪纸手工体验馆,实践成员们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实践课。

图为实践成员们与非遗传承人吴笑梅老师于仁和楼前合影 朱增辉 供图

图为非遗传承人吴笑梅老师向实践成员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 匡兴巧 供图
         从与吴笑梅老师的相处与沟通中实践成员们得知,徽州剪纸起源于唐宋,早期作为刺绣底样存在,明清时随徽商兴盛走向成熟,题材扩展至民俗、山水,成为节庆装饰主力。近现代,剪纸文化经吴笑梅等传承人们创新,于2008年列入省级非遗。

图为非遗传承人吴笑梅老师向实践成员传授剪纸技艺 胡陈宇 供图

图为非遗传承人吴笑梅老师就剪纸作品与实践成员积极互动 朱增辉 供图
         剪纸文化内涵深厚,以吉祥纹样寄托生活愿景,题材多取自徽派建筑、民俗场景,是地域文化的缩影。通过阴阳刻技法,以虚实构图体现传统哲学,方寸间藏着徽州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实践成员们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巢湖学院学子践行社会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实践成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凝聚智慧,用镜头记录文化新生,用脚步丈量传承脉搏,相信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团队成员将收获更多宝贵经验,为红廉文化与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