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触摸千年琉光,对话非遗琉璃
随着夏日的余晖渐渐洒满归途,我的大学生涯中又一段意义非凡的篇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悄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段与非遗接触的时光,如同璀璨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星辰,不仅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记。
在淄博琉璃馆,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笑声,开启了这场非遗文化的温柔邂逅。讲解穿越时光,冰冷的展签有了生命。一件琉璃石榴,凝聚着匠人的力度与千百次灼烧的记忆;孩子们眼中映出的光彩,与琉璃一样璀璨——美无需言语,直抵心灵。
亲手制作完琉璃葫芦后,才真正触摸到“火焰精灵”。高温灼浪中,融化的琉璃在旋转中成型。握住滚烫的琉璃杆,感受着与千年技艺的贴近。在一转一烧间领悟到“匠心,是在滚烫时光里沉心、稳手”。冷却的葫芦在阳光下投下光斑,是火与水、刚与柔的和解。
老匠人指尖沾着琉璃粉末,如落星子。她眼中闪着柔光,道出四十载窑火生涯的感悟:琉璃是活的,心中有念想,火里便长出模样。窑火重燃,映照出让每团火都烧出独特流光的热爱
在颜神古镇的琉璃剧场,老师傅吹杆轻颤。那第一口气,仿佛唤醒了千年的回响。料棒流转,镊子轻捻,火与时间对话间,天鹅有了曲线,盘子舒展弧度。作品送入退火炉的瞬间令人动容:高温淬炼的坚持与时光沉淀的专注,正是时代所需的修行。
博山琉璃大观园里,非遗生动鲜活。乡音讲述着“鸡油黄”典故,游客手中的琉璃在阳光下闪烁。一位老太太指着孙女的琉璃坠说:“这是她太爷爷做的,现在还亮堂。”传承,就藏在这日常里——匠人的料棒、商贩的故事、祖孙间不褪色的流光。
张广庆内画研究院的午后,笔尖划过玻璃的轻响清晰可闻。老师傅用细如发丝的内画笔,在鼻烟壶内壁绘出振翅欲飞的蝈蝈。尝试执笔才知,在壶内的未知处落笔,是与自我的较量。晕开的墨滴让人明白:绝技,是把心练细、眼练透,将岁月熬成壶壁最极致的美。
走进铁路小学,孩子们握着内画笔像握着世界。笔下壶内游弋的小蝈蚪,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是千万颗心中燃起的火苗。社区宣讲时,一位大爷感慨:“年轻时常见窑厂冒烟,原来那烟里藏着讲究。”文化从未远离,它就在身边,等待被看见、被唤醒。
实践结束,窑厂烟筒渐远,手中的琉璃葫芦尚有余温。我们感受到了滚烫窑火,见证了琉璃蜕变,倾听了匠人心声。那些高温下的坚守、时光里的创新、日常中的传承,如不褪色的琉璃项链,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匠心与青春。
非遗的意义,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快时代里找到“慢下来”的勇气——像匠人对待琉璃般对待生活,像守护窑火般守护热爱。窑火或会熄灭,但融入血脉的匠心、流转千年的流光永不泯灭。它们会在某个清晨、某个孩子的眼眸、某个匠人的指尖,重新燃起,照亮未来。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