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窑火琉光”社会实践队奔赴淄博,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深度实践。此行旨在对琉璃艺术进行多维度探索——追溯其历史渊源,考察其当代发展现状,领略其精湛工艺,并思考其文化传承路径。队员们身体力行,实地调研,致力于为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发展之道。

琉璃新生:高温淬炼中的千年技艺

  7月26日清晨,淄博市琉璃馆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窑火琉光”实践队。这座珍藏千年琉璃瑰宝的殿堂,成为他们探寻非遗文化之旅的第一站。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系统性地参观了从古陶到现代琉璃精品的丰富馆藏。一件件流光溢彩的琉璃艺术品,以其变幻莫测的光泽与巧夺天工的造型,无声诉说着淄博作为“琉璃之乡”的深厚底蕴。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琉璃葫芦吊坠的制作。在经验丰富的匠人指导下,固态的琉璃原料逐渐熔化为流动的橙红光团。随着匠人手中铁管的稳定转动与精准烧制,熔融琉璃被巧妙拉伸、分离。在火苗的精准舔舐下,圆润的葫芦雏形显现,镊子轻夹间,纤细的葫芦把随即成型。最终,这些炽热的艺术品被置于沙盘缓慢冷却,再经穿绳成坠。整个过程中,琉璃宛如在烈焰中舞动的精灵,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火中取宝”的精妙与不易。

  一位在琉璃行业深耕数十年的老匠人在接受队员访谈时道出了坚守的初心:“十五岁入行,能坚持至今,全凭琉璃创作中份无限的可能。每一件作品都能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当下的体悟。琉璃不只是器物,它是我们表达内心的独特语言。”这份将个人生命融入传统工艺的热忱,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年轻学子。(照片)

角色转换:从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

  当日下午,实践队员迅速转换角色,成为淄博琉璃馆的志愿讲解员与秩序维护者。他们穿梭于展馆各处,为往来观众细致解读琉璃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精髓,热情指引参观路线,并协助工作人员整理展品。这种从“汲取知识”到“主动传播”的身份转变,让队员们对琉璃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更在服务互动中深化了对非遗传承责任的体会,为古老技艺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深入产业腹地:探寻市场脉动与技艺精粹

  7月27日,实践队将探索的足迹延伸至博山区的颜神古镇与琉璃大观园。在古镇琉璃剧场,省级工艺大师朱老师为队员们带来一场震撼的现场表演。刚从千度高温化料炉中取出的琉璃料液,在朱老师手中如被赋予生命。料棒翻飞间,只见他用小镊子灵巧地一拉一捻,一只优雅的天鹅脖颈瞬间塑成;吹杆轻转,几口“仙气”配合旧报纸的快速塑形,一个光洁的琉璃盘盏顷刻成型。朱老师在采访中强调:“从原料配比到吹制力度,毫厘之差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匠人必须亲力亲为,追求极致的精准。”

  队员们随后在古镇与大观园展开深入调研。他们走访店铺了解琉璃销售现状与消费者偏好,向游客及商家发放问卷,广泛收集社会大众对琉璃的认知度信息。琳琅满目的琉璃商品、亲民的价格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勾勒出淄博琉璃在当代生活中的蓬勃生命力。(照片)

从琉璃到内画:鲁派绝艺的惊艳邂逅

  7月28日,实践队抵达领尚琉璃文创园。工坊内,匠人们正将熔融的琉璃料液反复吹制、塑形、退火,专注的神情与琉璃闪耀的光芒交织,传递着传统手作的执着力量。成品展区内,从灵动的花鸟虫鱼到烟火气十足的“淄博烧烤”微缩场景,各类琉璃作品惟妙惟肖。讲解员重点介绍了镇园之宝——“鸡油黄”琉璃,其色泽温润如脂,质感细腻无匹,堪称琉璃工艺皇冠上的明珠。

  当日下午的行程无缝衔接至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鲁派内画。在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里,队员们屏息观摩了王亮师傅的鬼斧神工。笔尖在方寸壶壁内轻盈游走,寥寥数笔,几只栩栩如生的蝈蝈便跃然“玻”上。随后的展厅参观,更让队员们惊叹于鲁派内画细腻精微的艺术境界。

  体验环节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内画之难:需反向运笔于壶内,视线受阻,笔尖难以控制。队员们在张路华大师的讲解中了解到,鲁派内画正是凭借其独特的“背手反画”技法及对传统书画意境的深刻表达,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与璀璨的琉璃工艺共同构筑起淄博深厚的文化景观。(照片)

薪火相传:青春践行非遗传承使命

  带着连日来的丰厚收获,7月29日,实践队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他们走进铁路小学,化身小老师,耐心引导孩子们执起内画笔,在素坯鼻烟壶内勾画童真世界;下午又深入社区,向居民系统展示琉璃与内画的知识,讲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与艺术价值。从琉璃馆的初识,到深入工坊、对话大师、调研市场,再到校园授课、社区宣讲,实践队完成了一次从文化学习者到积极传播者的深刻蜕变。

韧劲犹存:合力延续薪火

  7月30日,实践进入收尾整理阶段。我们围坐在一起,将这几日积累的访谈记录、影像素材、实地笔记逐一摊开,细致地进行分类梳理。大家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核对数据的准确性,有人专注于提炼实践中的核心发现,还有人忙着将零散的观察心得串联成逻辑清晰的段落。

  在反复的讨论和补充中,我们努力让每一个细节都不被遗漏,让每一份思考都能精准呈现。从最初的资料堆砌到逐渐形成条理分明的框架,再到字斟句酌地打磨语言,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只为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系统整合,最终交出一份能完整展现实践成果的答卷,也为这段充实的历程画上一个扎实的句号。

  琉璃千年火不息,内画方寸见乾坤。淄博大地上,古老的琉璃在烈焰中涅槃,精妙的鲁派内画于壶内绘就大千世界。窑火琉光实践队的每一步探索,每一次对话,每一场宣讲,都是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未来的坚实行动。当青春力量与传统智慧在新时代交汇,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年轻一代的守护与创新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