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宁聚童心,语润乡音”实践队开展推普支教夏令营活动
2025-08-01 作者:翁泺婷 来源:大学生门户网 关注:
语言扶贫 搭建推普桥梁
文化振兴 彰显青年担当
这个夏天
这些师大学子返回故乡
以教学传播语言文化魅力
以实践助力乡村儿童成长
文化振兴 彰显青年担当
这个夏天
这些师大学子返回故乡
以教学传播语言文化魅力
以实践助力乡村儿童成长
7月15日至7月21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宁聚童心,语润乡音”实践队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协同队伍,聚焦“语言扶贫 + 文化振兴”主题,在宁德市漳湾镇小塘社区深入开展暑期夏令营支教活动,为21名进城务工子女等乡村儿童搭建成长平台。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与分析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通过十余堂课堂教学与非遗手工创作,传播优秀语言文化,并在实践中使乡村儿童厚植文化自信,构建推普扶贫、文化育人的新范式。

【图1】
踏查语情——细究语言现状,锚定需求坐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宁德部分乡村留守儿童面临普通话表达能力薄弱、文化视野受限等问题,对针对性的语言教育和社会关爱需求迫切。实践队成员依据现实条件,对宁德市漳湾镇小塘社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展开全面调查。调查中,实践队成员运用问卷调查与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当地语言使用情况。实践队成员回收调查问卷百余份,采访社区工作人员、当地居民、乡村儿童等共计8人,对其普通话、方言与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均进行了调查,并在随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概括出推普扶贫的重点方向与可行内容。队员们表示,通过了解当地的语言环境和孩子们的语言习惯,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环境、家庭背景下普通话使用的差异,也深刻了解到“推普”之路的任重道远。

语言扶贫——探索语言宝藏,点亮成长之路
根据调查结果,实践队成员选择以沉浸式课程与趣味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课程平台,并从文学院的专业基础出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资源,设计了十余堂涵盖普通话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生动课堂:语言文字规范课为孩子们树立起规范使用普通话字词的意识;汉字源流课堂借甲骨文粘土创作展现文字象形;诗歌课堂引领孩子们感受现代诗中的美感;方言课堂鼓励孩子们从乡音中追溯文脉与温情,此外,亦有柘荣剪纸课堂让非遗之美在指尖绽放;锡箔錾刻课堂将祝福转化为笔尖刻下的银花。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文字”与“动手”的结合,语言课程为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语音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让孩子们感受到语音的独特魅力。既有历经沉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文化符号中夯实知识基础,也有绕口令挑战、诗境作画等互动创造语音与文化的同频共振。队员们纷纷表示,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声交流、表达自己,他们真切感受到推普不仅仅是在传授一门语言,更是在为乡村儿童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增强自信的窗口。

【图3】
文化振兴——融合地方资源,厚植精神根基
在课堂的语言知识教学之外,实践队也融合多方资源,为孩子们带来更加多领域的课程内容,博物馆、科技馆的实践使孩子们溯源文化脉络,拓展文明领域;肺结核防治课与市疾控中心联手,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疾病防范课程。此外,实践队还设置了垃圾分类专题课、情绪管理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以知识为基、实践为桥,立足于日常点滴,力求在文化对话中拓宽视野,在实践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文化振兴——融合地方资源,厚植精神根基
实践队成员表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他们也注重将宁德的地方元素融入课堂,使孩子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忘传承家乡的方言与文化,希望能帮助他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能够扎牢自己文化的根,埋下做良好公民、助力家乡建设的种子。

【图4】
支教推普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语言文化传承新起点。在这一次实践活动中,这份以 “语” 为桥、以 “文” 为脉的成长印记,终将化作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底气。未来,“宁聚童心,语润乡音”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家乡村镇公益教育,以青春之力浇灌出更多扎根故土、面向未来的希望之花,让语言文化的星火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