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赴毛乌素续写治沙新篇
       7月13--7月19日,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 “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毛乌素沙地,于靖边县冯家峁林场与治沙教育基地展开深度实践,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专项活动。轻工学子以科技为犁、以信仰为种,在黄沙与绿洲的交响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密码。

图一 团队在冯家峁林场门口合影留念  张彦龙 摄
久久为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走进冯家峁林场智能温室大棚,樟子松幼苗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舒展新叶。“这里藏着沙漠变绿洲的‘芯片’。”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冯家峁林场场长贾治鹏向实践团介绍。从传统人工造林到“无人机+生态修复”、“智能温室+空心棚+大田”三维育苗体系,冯家峁林场正在发生“老”林场植“新”绿的蜕变,逐渐证明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力,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图二 团队成员调研智能温室育苗大棚   张彦龙 摄
       当团队成员俯身观察草方格沙障时,贾场长翻开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春育苗距误差需控在1厘米内,秋冬季沙障倾角关系固沙成效。”这位环保专业出身的治沙人慨叹,“你们在教室里读的书,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别总愁找工作,先把本事练硬 —— 我当年学的是环保专业,谁能想到会一辈子和林子打交道?专业不对口怕啥?治沙要懂土壤、植物、气候,哪样不是跨学科?肯干、肯钻,沙子都能给你上课!” 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尽力,便不负青山。这肺腑之言是最珍贵的“精神路标”,激励实践队员前行。

 团队专访冯家峁林场贾治鹏场长   张彦龙 摄
精神传承:三代匠心绘就绿色史诗
       在靖边治沙教育基地,泛黄的榆林“三迁”历史照片刺痛人心。墙上巨幅地图展现着牛玉琴、张加旺夫妇的壮举:1985年,二人以“宁可治沙累死,不让风沙欺负死”的誓言,用原始铁锹向16万亩流沙宣战。丈夫病逝后,牛玉琴携子张立强续写传奇,引入滴灌技术提升林木成活率。

图四 团队学习领悟伟大治沙精神  张彦龙 摄
     “奶奶的草方格,父亲的滴灌管,如今成了我们的无人机。”第三代治沙人张继娜事迹展厅内,“接力棒”造型的展陈装置铭刻着三代人“风沙不退,我们不退”的誓言。这种跨越四十载的坚守,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人类向荒漠化宣战的东方样本”。

 实践团在影像墙前聆听治沙史诗 张彦龙摄
绿色长城:绿洲延展擘画美丽中国
       登上冯家峁观景台,樟子松林海在七月骄阳下翻涌绿浪。林业部门最新监测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毛乌素沙地将在三年内彻底退出陕西版图。在这片见证“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逆转的土地上,贾场长抚摸着年轮密布的树干寄语学子,“树木每长一年,树干便添新层,治沙人就多一枚勋章。你们手中的骨胶膜、无人机,正是新时代的年轮刻刀!”

图六 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  张彦龙 摄
       正如治沙标兵牛玉琴所说,“草方格锁住的是风沙,科技打开的是未来。当每一代人都做该做的事,沙漠终将记住种树人的名字。”当青春智慧融入三代人浇灌的绿洲,“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旗帜在毛乌素沙地猎猎作响。“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这支青年队伍将继续以实验室对接荒漠,把论文写在黄沙变沃野的奇迹里,为祖国生态治理提交闪亮的“青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