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救之技,筑安全防线 —— 浙工商职院“智行仁护”小分队用行动传递生命力量
应急救护是守护生命健康的重要防线,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救在身边”行动为抓手,通过“五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行动、标准化培训体系建设、服务阵地拓展等举措,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国取得救护员证书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不少于3%,让应急救护成为全民必备的“生活技能”,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生命安全防护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紧跟国家应急救护工作部署,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融入校园育人实践。
“按压深度保持在5-6厘米,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这个夏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智行仁护”小分队带着扎实的应急救护技能走出校园,用一场跨越校园、社区、村镇和企业的实践行动,让浙工商职院“应急救护”的金色名片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图为团队在鄞州区五乡镇开展应急救护宣讲场景 张逢沛供图
校园里,急救课成了“爆款必修课”
在浙工商职院,应急救护教育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能“救命”的实操技能。2024年8月,宁波市红十字会讲师团驻校5天,培训59名辅导员成为二级救护师。这群“种子教师”化身为课堂“生命守护师”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传授给每一位新生。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救’在身边辅导员工作室”,编印《急救小常识》手册,成了全校社会实践团队的“安全锦囊”。从新生入学打卡的急救培训,到常态化开展的技能演练,再到急救知识的传播者。在这里,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急救”成了大家的共同目标。
图为团队在为浙江工商职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应急救护宣讲场景 张逢沛供图
街巷间,急救课成了“生活情景剧”
“小朋友们,当饼干卡喉咙,小手要像这样‘冲击肚脐上方’哦!”在宁波市第一幼儿园,队员们自编的急救儿歌一响起,小朋友们就跟着拍手比划;隔壁实验小学的宣讲课堂上,小学生们有模有样地练习心肺复苏,抢答“安全小卫士”题目时的声音此起彼伏。
图为团队在宁波市实验小学开展暑期应急救护宣讲场景 张逢沛供图
在宁波火车站,急救课则多了份“实战感”——为特勤队员及志愿者演示CPR实施步骤和AED正确使用等技能,教旅客用微信小程序30秒定位AED;走进海曙区丽雅苑、云丰、启运、江北区鞍山村、半浦村等地,队员们的服务更显精准——为儿童量身定制防溺水互动课堂,给老人们耐心讲解应急救护要领;在五乡镇,教中小学生掌握溺水自救知识,为新就业群体强化“黄金4分钟”救援技能。这种覆盖多场景、适配全人群的服务模式,让急救知识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图为团队在宁波市火车站开展应急救护宣讲场景 张逢沛供图
从幼儿园的儿歌互动到车站的实践教学,从社区的儿童课堂到乡村的应急演练,这群青年巧妙运用“分龄设计+场景适配”的方法,让急救知识变成每个人都能学会的“生活技能”。鞍山村书记感慨:“这技能送到家门口,比送米送油还贴心!”
图为团队在宁波市某幼儿园开展暑期应急救护宣讲场景 张逢沛供图
时光里,急救课成了“安全防护线”
17天的实践并非终点,而是“智行仁护”小分队践行使命的起点。队员们探索并实践“分层设计、场景适配、理论+实践”模式,面对孩子用游戏讲原理,面对老人用案例说操作,面对从业者用模拟练反应,正在变成可复制的工商“急救普及模板”。
图为团队在宁波市火车站开展应急救护宣讲合照 张逢沛供图
浙工商职院作为教育部第三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这里已经把急救课变成“终身必修课”——从校园里的实操课,到走街串巷的流动课堂,从单次培训的“精准滴灌”,到众人参与的“更多覆盖”,我们每一位工商学子都当好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通讯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张逢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