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镌刻瑶族千年文明印记的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秀瑶族织绣正在时代浪潮中探索传承新路径。2025年8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金绣前程”实践团队深入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3天的非遗调研活动。团队足迹遍布5处瑶绣文化传承地,与2位非遗传承人和2位行业工作者深度对话。此次实践活动旨在解码瑶绣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寻找鲜活样本。
一、光影为媒:科技让瑶绣“活”起来
占地3000平方米的金秀瑶族博物馆,以“世界瑶都”为核心定位,系统陈列着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坳瑶5个支系的文化瑰宝,其中瑶绣展区如同打开瑶族文明的密码箱。当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这座“活态宝库”正用光影与VR技术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生命力。
“文物保护是底线,光影运用得讲科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展厅采用“反射光源+恒温展柜”的双重保护机制:光线通过墙体或玻璃折射照亮展品,避免直接照射导致的材质老化;玻璃展柜则构建恒温环境,让珍贵瑶绣文物得以妥善保存。目前部分展区已实现光影技术全覆盖,动态投影生动还原瑶绣从起源到传承的千年历程,全息影像则细致解析“盘王印”“八角花”等核心纹样的文化寓意,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瑶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
“光影内容必须扎根瑶族文化土壤。”工作人员强调,展区光影设计紧扣瑶族人口分布、生活环境等文化要素,与讲解词深度联动,成为文化传播的“可视化语言”。未来,博物馆计划打造全场景沉浸式瑶绣展厅,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千年技艺的温度,推动瑶绣从展柜走向生活场景。
二、潮玩破圈:老手艺对话年轻世代
在金秀镇瑶凤凰织绣工坊,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庞伊蔓正带领学员刺绣,工坊内传统瑶服与刺绣斜挎包、文创挂件相映成趣,勾勒出老手艺的新模样。当团队成员提出瑶绣与潮玩盲盒联名的设想时,拥有40年传承经验的庞伊蔓分享了她的辩证思考。
“年轻人的喜爱是瑶绣‘破圈’的契机,但文化根脉不能丢。”庞伊蔓指着一件瑶绣背带解释,纹样中藏着瑶族的迁徙史,每一针都承载着文化记忆。针对潮玩市场淡色主题与瑶绣传统深色基调的冲突,她提出“核心纹样+现代解构”的创新方案:保留“太阳纹”“蝴蝶纹”等标志性图案的文化内核,在配色上尝试莫兰迪色系与传统靛蓝的融合,开发潮玩配饰、桌面摆件等衍生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专程来到工坊学习刺绣技艺,古老瑶绣正通过与年轻世代的对话焕发新生。正如庞伊蔓老师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在守正创新中流动起来。”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赵凤香老师工作室的瑶绣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