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下午,南师大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浓厚热情来到泰州科技馆。一场独具一格的 “品味传统古韵,传承文化薪火” 主题活动在这里开展,团队以端午节为文化载体,采用科普讲解(介绍端午的民俗意义)、趣味问答(如 “端午为什么要赛龙舟”)与画彩蛋、击鼓传粽体验等实践互动相结合的形式。这一创新形式让端午节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现代体验,为传统文化传承探索出 “活态传承” 的新方法。
 
以智启明,点燃思想微光
 
科普知识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志愿者们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参与者讲述端午节起源的多种说法,以及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他们不仅揭示了古人设立端午节的深意,更让参与者在故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在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时,志愿者们从悬艾草、菖蒲、佩香囊等习俗讲起,阐述了这些习俗背后的科学防疫与健康教育理念。同时,他们还介绍了沐兰汤、饮雄黄等公共卫生行为,以及竞渡祭屈、包粽子、投粽祭江等集体协作活动,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端午节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此外,志愿者们还深入剖析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指出它既是家国情怀的象征,又是生命关怀的体现,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这一环节的讲解,让参与者对端午节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以身验之,承接千年脉搏
 
为了让参与者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志愿者们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他们利用PPT设计问答环节,通过随机提问与有奖竞猜的形式,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与热情。参与者们踊跃回答,现场气氛热烈而有趣,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彩蛋绘制环节,志愿者们为参与者发放了彩蛋、颜料、画笔等工具,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绘制端午元素彩蛋。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更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与魅力。彩蛋上五彩斑斓的图案与端午元素相结合,展现了参与者们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与热爱。
击鼓传粽活动则是另一大亮点。参与者们以端午为主题的诗句和词语进行接龙回答,这一环节不仅考验了参与者的诗词功底与文化素养,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为了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工作人员还精心设计了PH试纸检测粽叶的科普实验。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实验步骤与原理,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了粽叶的科学属性。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参与者的科学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实验与传统的结合所带来的新奇与乐趣。
随着互动环节的圆满结束,志愿者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他们回顾了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与收获,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志愿者们认为,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及传统习俗,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同时,志愿者们也意识到了在活动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例如,部分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参与者等待时间过长;部分互动环节难度设置过高,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志愿者们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计划在未来的活动中加以优化与调整。
 
以思致远,绽放文化新蕾
 
本次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是一次深刻的启示。通过活动,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根”的守护,更是对“魂”的传承与“未来”的赋能。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志愿者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和创新性的手段来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他们建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并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同时,志愿者们也强调了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课程设置、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此外,志愿者们还鼓励大众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们认为,只有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因此,他们呼吁大众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创新性的演绎与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是一次深刻的启示。通过活动,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根”的守护,更是对“魂”的传承与“未来”的赋能。
 
作者署名:(通讯员 何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