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2025-08-14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关注:
本次活动是团队响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神的暑期实践行动,聚焦非遗传承中“年轻群体认知不足”的问题,将大学生的创意视角与传统技艺结合。从前期策划到现场执行,团队始终围绕“年轻化表达”设计环节,既保留非遗本真魅力,又通过现代传播方式降低了解门槛,让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感受非遗之美。
创新科普,让非遗知识“活”起来
为了让抽象的非遗知识更易被接受,团队在科普环节下足了功夫。志愿者提前制作的PPT不仅有文字介绍,更融入动态视觉设计:用动画演示漆扇“漂漆”工艺时色彩在水中晕染的全过程,用流程图拆解中国结“盘长结”的编织逻辑,还穿插非遗技艺在现代服饰、家居中的应用案例。讲解时,志愿者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以“提问+故事”的方式引导——“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漆扇吗?除了纳凉,它还是身份的象征呢!”这样的互动让现场参与者听得格外投入,有几位中学生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知识点。问答环节里,团队准备了非遗主题的文创书签作为奖品,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沉浸体验,让非遗技艺“可触摸”
科普结束后,剪纸和漆扇制作两大体验区迅速排起长队。剪纸区的志愿者提前将复杂纹样拆解成简单步骤,先用彩纸演示“对称剪法”,再手把手教大家剪“福”字、生肖等基础图案。一位带着孩子来的妈妈原本担心孩子剪不好,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成功剪出一只小老虎,举着作品兴奋地说:“原来剪纸这么有意思!”漆扇制作区则提供了素面竹扇、水性颜料、金粉等材料,志愿者示范时特意强调“不用拘泥于传统样式,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有位参与者在扇面画上山川图案,再用金粉勾勒轮廓,成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具个人风格。两个小时的体验中,大家专注于手中的作品,美术馆里不时响起“这个步骤怎么做”“你看我做的好看吗”的交流声。
双向收获,让非遗传承“有延续”
活动尾声,参与者们手持亲手制作的剪纸、漆扇合影,多样的作品在镜头前展现出非遗技艺的包容性。不少人在留言本上写下感受:“第一次做漆扇,原来传统工艺离我们这么近”“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泰州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对团队表示肯定,认为这种“大学生带大家玩非遗”的形式很有新意。
对团队而言,这次实践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策划时,大家为了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反复调整方案;现场遇到“材料不够”“有人操作失误”等突发情况时,也能快速分工解决。同时,团队也发现一些可改进之处:比如部分体验材料准备不足,导致后面的参与者需要等待;宣传时只侧重了线下,没能让更多人知道活动信息。
未来,团队计划把这次的经验整理成“非遗科普手册”,并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非遗小知识。他们希望能继续发挥大学生的创意优势,探索非遗与校园活动、社区生活的结合点,让更多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通讯员 席莹

创新科普,让非遗知识“活”起来
为了让抽象的非遗知识更易被接受,团队在科普环节下足了功夫。志愿者提前制作的PPT不仅有文字介绍,更融入动态视觉设计:用动画演示漆扇“漂漆”工艺时色彩在水中晕染的全过程,用流程图拆解中国结“盘长结”的编织逻辑,还穿插非遗技艺在现代服饰、家居中的应用案例。讲解时,志愿者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以“提问+故事”的方式引导——“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漆扇吗?除了纳凉,它还是身份的象征呢!”这样的互动让现场参与者听得格外投入,有几位中学生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知识点。问答环节里,团队准备了非遗主题的文创书签作为奖品,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沉浸体验,让非遗技艺“可触摸”
科普结束后,剪纸和漆扇制作两大体验区迅速排起长队。剪纸区的志愿者提前将复杂纹样拆解成简单步骤,先用彩纸演示“对称剪法”,再手把手教大家剪“福”字、生肖等基础图案。一位带着孩子来的妈妈原本担心孩子剪不好,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成功剪出一只小老虎,举着作品兴奋地说:“原来剪纸这么有意思!”漆扇制作区则提供了素面竹扇、水性颜料、金粉等材料,志愿者示范时特意强调“不用拘泥于传统样式,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有位参与者在扇面画上山川图案,再用金粉勾勒轮廓,成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具个人风格。两个小时的体验中,大家专注于手中的作品,美术馆里不时响起“这个步骤怎么做”“你看我做的好看吗”的交流声。

双向收获,让非遗传承“有延续”
活动尾声,参与者们手持亲手制作的剪纸、漆扇合影,多样的作品在镜头前展现出非遗技艺的包容性。不少人在留言本上写下感受:“第一次做漆扇,原来传统工艺离我们这么近”“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泰州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对团队表示肯定,认为这种“大学生带大家玩非遗”的形式很有新意。
对团队而言,这次实践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策划时,大家为了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反复调整方案;现场遇到“材料不够”“有人操作失误”等突发情况时,也能快速分工解决。同时,团队也发现一些可改进之处:比如部分体验材料准备不足,导致后面的参与者需要等待;宣传时只侧重了线下,没能让更多人知道活动信息。
未来,团队计划把这次的经验整理成“非遗科普手册”,并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非遗小知识。他们希望能继续发挥大学生的创意优势,探索非遗与校园活动、社区生活的结合点,让更多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通讯员 席莹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