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次活动旨在打破“非遗离生活很远”的刻板印象。团队从前期调研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停留在“听说过但没接触过”的层面。因此,活动设计时特别注重“参与感”——不只是让大家“看”非遗,更让大家“做”非遗,通过亲手创作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连接。
 

精心筹备,让非遗传播更“对味”
 
为了让活动贴合年轻人的接受习惯,团队在筹备阶段做了大量准备。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搜集剪纸、漆扇的历史背景和现代创新案例,确保讲解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新意;有人专门研究“如何把复杂技艺讲简单”,比如将剪纸的“镂空技法”比喻成“给纸‘打洞’,让光线透过来”;还有人负责采购材料,特意挑选了色彩明快的剪纸彩纸和安全无毒的漆扇颜料,兼顾美观与安全性。
 
PPT制作更是反复打磨的重点。负责设计的志愿者摒弃了传统的“文字堆砌”,改用“图文+短视频”的形式:插入非遗传承人制作漆扇的采访片段,让大家直观感受匠人的专注;用对比图展示“传统漆扇”和“现代设计漆扇”的区别,体现非遗的时代变化。团队还提前三天进行了现场彩排,模拟讲解、体验等环节,调整每个步骤的时间分配,确保活动流畅进行。
 
互动教学,让非遗技艺“学得来”
 

活动当天,体验区的志愿者们各有妙招。剪纸区的志愿者准备了不同难度的模板,对小朋友推荐简单的对称图案,对成年人则建议尝试更复杂的花鸟纹样。有位老人觉得自己“手笨学不会”,志愿者便先帮他剪好轮廓,再教他剪细节,最后老人拿着自己参与完成的作品笑个不停。漆扇区的志愿者不仅示范技法,还鼓励大家自由创作:“可以画喜欢的动漫角色,也可以写一句喜欢的诗,非遗不是‘老古董’,它可以有新样子。”这番话让不少年轻人放下顾虑,有位女生在扇面画了卡通形象,再用传统技法晕染背景,碰撞出别样的美感。
 
整个体验过程中,志愿者们始终保持耐心。有人手指被剪刀磨红了仍坚持指导,有人反复示范同一个步骤直到参与者学会,团队协作的默契让活动氛围格外温暖。
 
实践成长,让非遗传承“走得远”
 
活动结束后,参与者们的作品被临时展示在美术馆的休息区,吸引了不少路过的人驻足观看。一位参与者在离开前特意找到志愿者:“今天不仅学会了做漆扇,还知道了它背后的故事,以后会更关注非遗了。”这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对“红心研墨”团队来说,这次活动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实践。从最初构思“如何让非遗吸引年轻人”,到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大家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传承不只是复制传统,更是用新方式让传统被看见、被喜欢。同时,团队也意识到不足:比如对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考虑不够,部分环节对老年人来说稍显复杂;后期整理活动素材时,发现照片和视频的记录不够全面。
 
接下来,团队打算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更精准的体验方案,还计划邀请学校的美术老师指导,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他们希望能把非遗实践活动延续下去,从美术馆走进社区、校园,让青春力量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让非遗在更多人的参与中焕发新的光彩。
通讯员 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