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 助力家乡振兴|南工程学子返乡实践纪实
7月中旬,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星火兴乡"实践团回到家乡邳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10天的实践中,学子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一线,用专业视角记录家乡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邳州市博物馆革命历史展区,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摩每一件展品。那些泛黄的家书、斑驳的武器、珍贵的照片,无声诉说着戴蔚侠、徐林侠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这些实物展品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辛与伟大。"团队成员张研研深有感触地说。
王杰烈士纪念馆内,"一心为革命"的赤诚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纪念馆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王杰同志'三不伸手'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待遇面前不伸手,在物质面前不伸手。"这种崇高的精神品格让在场的实践团成员深受教育。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杰纪念馆的场景 张山龙 摄
走进议堂镇议堂村,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让同学们眼前一亮。整齐的民居、完善的养老设施、整洁的村道,处处展现着新农村的崭新面貌。"我们村通过土地整合、产业升级,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李坤自豪地介绍道。在老人食堂,几位老人正享受着物美价廉的午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老人食堂张山龙 摄
"议堂之窗"红色议事堂里,新旧对比的照片墙生动记录着村庄的发展变迁。从低矮的土坯房到崭新的小楼,从泥泞的土路到宽阔的柏油路,一张张照片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家乡的变化让我们既感到自豪,更感受到责任。"实践团成员王明感慨道。
在农产品展示馆,同学们深入调研当地特色柳编产业。工艺师傅详细介绍了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计划运用专业知识,开发线上平台帮助推广这项非遗技艺。"计算机专业的杨泽凡提出了专业建议。同学们还亲身体验了柳编制作,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柳编工艺 周丹宇 摄
"红色故事会"上,实践团成员用生动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还通过视频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建设出力!"孩子们纯真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图为红色故事会现场,孩子们认真聆听 张山龙·摄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实践团负责人白雪莲表示,"我们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据悉,实践团正在开发数字化服务平台,助力家乡特色产业和红色旅游发展。
通讯员:白雪莲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