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子寻访水利脉络学习红色精神
2025-08-16 来源:郑州大学 关注:
6月28日上午,来自郑州大学的五位学子组成了郑郏实践小分队,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先后前往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河南省郏县豫西革命纪念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宝丰至郏县段进行参观学习,寻访国家水利脉络、学习红色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
豫西纪念馆:红色精神再回望
28日清晨,他们来到了位于河南省郏县安良镇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曹沟旧址),这里记载了中共河南区第六专区和中共禹郏县的党政军机关在革命时期抗日的伟大事迹。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向馆内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了解了展品的来源与历史,通过大量文物和图片,成员们感受到上世纪党带领豫西地区的百姓艰苦抗战、夺取胜利的艰辛与不易,深深感受到了党的领导与红色精神的重要性。
纪念馆游览结束后,实践团队又去往曹沟旧址,亲身体验了八路军“地道战”的环境,“不敢想象当时的战士们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行进,又取得一场场战役的胜利”,团队成员李恒这样感叹。而正是此次实践活动,才让成员们深刻理解到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图为实践团队跟随工作人员聆听抗日历史。李恒 供图
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国之大计体验过后,实践团队紧接着来到了南水北调郏县段进行参观学习。团队到来的两天前,这里刚刚经过一场大雨,实践团队对南水北调渠段附近生活的村民进行了采访,薛店镇张武楼村的村民张水群望着迅速排空积水的农田,难掩喜悦:“以前一下大雨,地里积水排不出去,庄稼总受淹。现在沟渠疏通了,水来得快,走得也快,再也不用担心内涝了!”郏县作为豫西至豫北地区的二十个干旱县之一,常年饱受干旱困扰,而南水北调修通后极大缓解了夏季干旱问题,为当地的粮食种植提供了关键资源。

图为南水北调郏县段实拍。李恒 供图
红旗渠:“人工天河”福利千秋万代29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风景区,跟随林县人民的脚步,踏上了寻访红旗渠的路程。红旗渠本事引漳入林工程,后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
一路上,人工开凿岩石的痕迹随处可见,每隔一百米就会有“责任人”的标识,这是林县人民为了保证红旗渠开凿的质量与效率而开创的责任落实到人的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无畏与智慧。而沿途汩汩流淌的河水,也是“人工天河”在现代的见证。

图为实践团队抵达红旗渠青年洞。李恒 供图
同路前行的还有一位穿着褪色军装的老兵,老爷爷说:“这是我第二次来红旗渠,看到这么多的人,我很庆幸大家没有忘记红旗渠,没有忘记林县百姓,没有忘记红旗渠精神。”走到红旗渠末端的青年洞,有许多老老少少的人们拍照打卡,而最瞩目的还是一群穿着铁路制服的公职人员,他们面向青年洞石壁上的党旗和入党誓词,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红旗渠精神经过近百年仍然熠熠生辉。薪火相传:汲取奋进力量
随着红旗渠号列车缓缓发动,实践活动也落下了尾声。车窗外,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宁静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蜿蜒的河流在阳光下闪烁。据统计,南水北调两期工程向北方地区调水超过了767亿立方米,惠及了工程沿线总共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60年来,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水利工程是国家命脉,诸如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支撑起无数家庭的生计,也支撑起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实践团队将带着这份红色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建设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团队在红旗渠的合影。李恒 供图
作者:郝文雅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