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7月29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1名师生跨越山河,远赴四川省甘孜州开启了为期十天的“非遗赋能,艺启炉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运用美术专业知识为炉霍县探寻一条传承并弘扬当地非遗文化的新路。出发前,团队召开了一系列行前准备会议,并获得了炉霍县文旅局、炉霍县非遗产业园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工作室的大力支持。

沉浸体验,对话高原文化瑰宝

         旅程伊始,便是14小时的山路跋涉。幸运的是,团队恰好与前往炉霍参加藏服饰大赛的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同胞们同行。车厢里,藏族同胞们高亢悠扬的歌声,一首首深情的藏歌,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初识的陌生感在欢声笑语中消融,团队邀请了其中的藏族大学生充当翻译,传递着彼此的心意。这不仅是路途的开始,更是一次生动的藏文化体验课。
         “望果”在藏语中意为“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承载着藏族同胞祈祷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团队这次旅程恰逢炉霍县的重要节日——望果节。开幕式上,当地的山歌、舞蹈等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轮番登场。大家沉浸在载歌载舞、普天同庆的欢乐海洋。随后,团队观看了第二届高原民族服饰展演大赛。来自不同藏区的稀有藏服惊艳亮相:有康巴汉子威武的传统服饰,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当代设计作品,让博物馆里的瑰宝“活”了起来,深刻感受到藏族服饰的艺术价值和在当代的生命力。
         “运用传统的唐卡技艺描绘现代主题,是如今朗卡杰唐卡结合时代的创新型转化。”在炉霍县朗卡杰唐卡绘画工坊。传承人将精湛技艺拓展至高原风光、红军精神、民族团结等新题材,为非遗艺术注入时代活力。有一名团队成员说:“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用艺术文创的语言将朗卡杰唐卡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让更多人看到这门伟大的艺术。”团队从多方面领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及其在当代的创新性转化。
考察期间,团队追寻红色革命足迹,参观了虾拉沱红色文化生态村,瞻仰了庄严的红军纪念碑,它静静诉说着1936年的峥嵘岁月。作为长征重要中转站,炉霍承载了红军战略休整、成立博巴政府、举办唯一“五一运动会”的历史壮举。如今,红色基因融入生态发展,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

深入调研,见证非遗活力绽放

         刚抵达炉霍,团队就与县文旅局多吉局长以及非遗技艺产业园的各位老师召开“非遗产业调研交流座谈会。多吉局长首先代表炉霍县文旅局和非遗产业园对团队表示了欢迎,也为团队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与期待。领队吴建青老师代表团队,对当地为活动提供的前期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同学们基于前期准备,分析了炉霍牦牛毛资源的发展优势与问题,并分享材料研究与产品设计思路,为调研打下理论基础。
走进炉霍博物馆,团队了解到当地衣食住行文化,欣赏了针脚细密的藏毯和刻有吉祥图案的皮质储物箱等馆藏,它们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在德巴图书馆和藏服饰博物馆,成员们被藏族服饰的华丽多彩与地域特色震撼,其配饰、纹样及帽子展区为后期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灵感。

图为实践团队在炉霍博物馆进行调研。金佳怡 供图
         为解非遗技艺的真实生存状态,团队在当地自搭建的黑帐篷里采访藏民。团队了解到:牦牛毛是制作“黑帐篷”的原材料,能抵御高原严寒,但原料处理工序复杂,需经分拣、捶打等多道手工流程。本次采访让团队直接掌握牦牛毛技艺传承现状与加工方式,获得宝贵的一手素材。
最触动人心的是炉霍非遗技艺产业园。团队观摩了夏季手工编织班学员的工作,亲历牦牛毛从收集、分拣到捻线的复杂工序。在海拔3500米高原,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团队还赴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考察,学习藏纸、藏香、药浴、唐卡、擦擦等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经验。其中唐卡、擦擦推出微型挂饰,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吸引了年轻群体。

成果汇报,共促非遗新发展

         实践尾声,团队召开“非遗技艺产业调研总结交流会”。团队立足美术专业优势,系统梳理了炉霍地区非遗产品从原料供应、工艺提升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信息,剖析设计生产销售中的痛点与机遇,并为炉霍县设计出一条易于传播的文旅口号以及三款具体可行的非遗文创产品图纸,三款图纸结合了年轻人的艺术审美与当地文化内涵,分别为牦牛文创产品、牦牛毛编织手绳、牦牛毛提花面料。为后续成果转化指明方向。

图为实践团队在交流会上汇报实践成果。吴昭 供图
         这次炉霍之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深刻的文化洗礼与专业淬炼。美院学子用艺术发现美,用设计思考未来,践行“非遗赋能”使命。从高原带回的不仅是调研资料和创作灵感,更有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与守护责任。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交流会后的傍晚骤雨初歇,天边出现双彩虹,仿佛为这次实践画上充满希望的惊叹号!艺启炉霍,步履不停!期待团队的设计智慧在雪域高原结出硕果!

图为实践团队在壤塘非遗传习创业园合影。金佳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