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国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期间,浪里白条实践团师生与参赛学生的技术交流成为赛场亮点。围绕水下机器人技术赋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话题,不同研发方向的团队展开跨领域探讨。
“黄河滩涂区水深不足1米,大型设备难以进入,你们的微型机器人有适配可能吗?”实践团导师向专注微型设备研发的参赛队提问。该队学生展示了重量仅2.5公斤的机器人原型:“它能在30厘米水深作业,搭载的微型水质传感器可实时传回数据,我们可针对黄河水情调整采样频率。”
讨论中,实践团分享了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数据:中游急流区流速达3米/秒,下游浅滩底泥厚度超1米。这些实地数据让参赛学生深受启发,某团队学生当即修改设备参数设计:“原来黄河治理对机器人的要求这么具体,我们回去可针对性优化避障算法。”现场形成多组技术对接意向。
这场跨界对话让技术研发更贴近实际需求,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科技赋能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