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通往善集村蜿蜒的乡道时,我怀揣着一叠精心编排的《给家人的手机使用指南》,满心想着如何将那些冰冷的操作步骤转化为老人们能理解的“语言”。未曾预料,这场旨在弥合“数字鸿沟”的实践,最终却让我的心田被另一种更古老、更深沉的情感所浸润——那是皱纹里藏着的羞涩,是屏幕亮起时眼底的光,是粗糙掌心传来的、跨越代际的信任温度。
村里的广播喇叭响起的那一刻,仿佛是整个村庄被唤醒的序曲。村支书那带着浓重乡音的热情通知,像一阵暖风吹过寂静的院落。很快,村活动中心便聚拢了闻讯而来的老人们。他们或拄着拐杖,或互相搀扶,带着好奇又略带局促的神情,如同走进一个陌生却又充满吸引力的新世界。当我们将摄影角的简易背景布支起,镜头似乎成了一道无形的墙。几位奶奶远远看着,下意识地整理着衣角,又悄悄退到人群后;一位爷爷背着手,目光在相机和我们之间逡巡,脚步却踟蹰不前。“拍啥子哟,老咯,不好看喽!”他们摆着手,脸上的笑容里藏着腼腆。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那不仅是对镜头的陌生,更是一种岁月沉淀下的、不习惯成为“焦点”的矜持。
 
图1 志愿者在为爷爷奶奶拍照
我们几个志愿者相视一笑,主动迎上前去。“奶奶,今天这衣裳颜色衬您,精神得很!来,拍一张给孙子看看!”我挽起一位奶奶的胳膊,感受着她衣袖下微微绷紧的触感。“爷爷,就拍一张试试嘛,免费的纪念,多好!”同伴也热情地招呼着。 起初的推拒在我们的笑脸和坚持下渐渐融化。被我们半哄半劝拉到背景布前的老人,起初身体僵硬,笑容也有些拘谨。 整理他们被风吹乱的银发,轻轻抚平衣领的褶皱,这细微的动作似乎传递着无声的安抚。当镜头对准,我们故意用轻松的话语逗趣:“爷爷,看这里!一、二、三——茄子!”快门按下的瞬间,捕捉到的往往是他们最真实、最放松那一刻的笑容,带着点羞涩,又盛满了被重视的欣喜。一位刚拍完照、脸颊还泛着红的奶奶,看着相机屏幕里自己的影像,喃喃道:“哎呦,还真能拍得清楚嘞!这照片……能寄给我在外头的闺女不?”她眼中闪烁的微光,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留念”二字在游子与故乡间的千钧重量。
 
图4 志愿者与拿到照片的爷爷合影
而教学教学部分则是另一番温情的景象。当我的手指覆盖在一位爷爷布满老茧的手上,引导他笨拙却无比认真地滑动屏幕,点开微信图标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两个时代的纹理在此刻交织。他紧盯着屏幕,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口中反复念叨着我教的操作口诀。最难忘的是教李奶奶打视频电话。当屏幕上突然跳出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孙子稚嫩的脸庞,大声喊着“奶奶”时,李奶奶先是惊得手一抖,随即眼眶瞬间红了,泪水无声地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嘴角却咧开了一个大大的、孩子般的笑容,一遍遍应着:“哎!哎!奶奶好着呢!看见你啦!”那声“哎”,穿透了冰冷的信号,在简陋的村活动中心里回荡,成了数字技术最动人的注脚。我们发放的《使用指南》被老人们像宝贝一样收好,一位大爷特意掏出手帕仔细包好,放进贴身口袋,拍了拍:“这个好,回去慢慢琢磨,不懂就问娃儿。”
 
图2 志愿者在解决手机问题
返程的车上,夕阳给田野镀上金边。我摩挲着手机里一张张为老人拍下的照片——那些被岁月雕刻的脸庞,在镜头前从羞涩到绽放的笑容,定格了太多言语无法承载的情感。它们不是单向的“反哺”,而是心与心之间最质朴的交换。 我们带去的是指尖划开数字世界的钥匙,而他们回赠的,是未经世故雕琢的信任,是融入泥土的坚韧与温情,是“家”最原始的温度。
 
图5 志愿者在活动场地合影留念
善集村的实践让我明白,“数字反哺”从来不只是技术的搬运。当老人粗糙的手指终于自信地划过屏幕,当羞涩的脸庞在镜头前绽放笑容,当思念的泪水因一方小小的视窗而落下,那微弱的屏幕之光,便足以照亮乡村暮年与世界连接的渴望。我们撒下的或许只是星火,但谁能说,这星火不能点燃他们对更广阔生活的期待,不能温暖那些被飞速时代无意间落下的角落?这掌心残留的余温与屏幕点亮的微光,将是我行囊中最珍贵的坐标,指引我继续走向下一个需要被“看见”、被“连接”的村庄,让数字时代的暖流,真正润泽每一寸渴望拥抱它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