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青年人才培育的号召,2025年7月18日,合兴村村委会主任、退伍军人、党员洪大军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实践团开展了以“耕读传薪火,青春沃新野”为主题的“田园思政课”。这场由室内延伸到田野的沉浸式教学,既是新时代青年感知乡土中国的窗口,更是对“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统智慧的当代诠释。
  图为合兴村成片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合兴村 供图
  耕读育人: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将其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位置,旨在通过“耕”锤炼兴农本领,以“读”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心系乡土、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合兴村的实践,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生动回应。
  图为合兴村的航拍图。合兴村 供图
  第一课:村史馆里的发展密码
  在合兴村乡村振兴展示馆,洪主任指着墙上的航拍对比图道:“三十年前这里还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穷乡僻壤,如今已是永川区重要的生态粮仓。”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有机稻米亩产提升35%、村民人均收入翻两番、返乡青年创办12家合作社,勾勒出这个“全国文明村”的振兴轨迹。当讲到大学生村官团队设计的“稻蛙共养”生态模式时,他停顿道:“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是青年人用知识浇灌出来的。”
  图为洪主任正在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田园思政课”。李兴胤 供图
  第二课:稻田边的青春对话
  移步金黄的稻田,洪主任弯腰抓起一把稻穗:“你们闻,这谷香里藏着三重密码——土地的馈赠、农人的辛劳、时序的智慧。”他指向远处劳作的农人:“过去插秧要‘三指浅、四指深’,现在依然如此;过去看云识天气,如今我们看稻叶辨肥力。”从农谚口诀到生态智慧,变的是技术载体,不变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再看直播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年轻人正用新手段让稻米走出大山。通过电商直播让合兴稻米登上全国餐桌,“这才是新时代耕读者的模样:左手握锄头,右手执云端,让千年耕读文明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思考:在千年农事中寻找答案
  图为洪主任在田间为实践团成员及青少年讲解“田园思政课”。何苗 供图
  这场特殊的思政课打破了教室的边界。当学生们在体验智能农耕技术,在文化礼堂聆听非遗田山歌时,耕读教育正在完成它的深层传递——洪大军用"一粒米的旅程"串联起土地伦理、科技伦理与商业伦理,让青年们理解: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命题,而是关乎文明赓续的时代答卷。正如中央提出的"耕读文明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深刻论断,合兴村的实践表明,当青年人真正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才能读懂中国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永恒密码。
  图为“田园思政课”大合照。李兴胤 供图
  洪主任道:“合兴村的实践创新了耕读教育载体,让青年在触摸土地中建立与乡村的情感联结,是对国家耕读教育部署的鲜活落实。”通过田园思政课将“耕”与“读”深度融合,既锤炼了学生的兴农本领,又厚植了知农爱农情怀,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结课时洪主任的话引人深思:“我们种的不仅是水稻,更是未来的种子。当你们这些‘种子’带着知识回来时,乡村振兴就会长出无限可能。”夕阳下的稻田泛起金浪,仿佛回应着这场跨越千年的耕读对话——土地永远年轻,只要青春的脚步仍在丈量田野。而合兴村的这场田园思政课,正是对“耕读文明是中华民族软实力”这一论断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国家耕读教育战略最有力的践行。(通讯员 汤祺 何苗 李兴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