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排放持续攀升、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备受关注。六盘水作为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城市,在经济前行中也需直面碳排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课题。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及江苏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河海大学六盘水爱绿护水环保科普调研小分队奔赴六盘水,开展“爱绿护水,科普同行——基于低碳环保主题的系列宣讲与农村居民‘碳’行为偏好分析与优化调研”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环保事业,守护绿水青山。
探企业环保路径,贮科普实践底气
为探寻水务领域碳减排的创新路径,7月7日至11日,河海大学六盘水爱绿护水环保科普调研小分队跟随专业人士,走进南京建邺区水务局、江苏金陵环境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水务有限公司及南京溧水秦源污水处理厂,通过深度访谈解码低碳实践。
溧水秦源厂以智能拦截闭环系统为核心,用全流程数据管控精准降低能耗,让碳减排效能显著提升;建邺区水务局将再生水公益属性纳入财政保障,以专项补贴撬动利用率提升,减少输水环节碳排放;江苏金陵环境以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广再生水,按需匹配用户需求,激活全链条减碳潜力;无锡高新水务创新“市政公益+工业反哺”双循环模式,推动工业用水反哺设施建设,构建低碳良性生态。
这些前沿实践,为小分队打开了观察水务减碳的全新窗口。成员们穿梭于企业车间与中控室,将技术原理、运营模式一一记录,让后续环保课堂有了“活教材”。真实案例作支撑,专业知识不再晦涩,为精准传播低碳理念筑牢根基,也让“技术认知”逐步向“实践赋能”跨越,为乡村生态保护路径探索,攒足了经验“底气”。 
育校园绿色芽,绽青春科普繁花
小分队以盘州市第六小学为阵地,开设“六小课堂”低碳系列课程,打造沉浸式环保课堂,围绕“碳的旅行”“湿地碳汇家”“低碳小管家”三大主题,巧妙设计互动实验、情景剧演绎、手工制作等多元教学环节,将抽象环保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
在充满趣味与探索的环保教育课堂中,学生们开启了一段奇妙的生态发现之旅。“探秘湿地王国”课上,孩子们化身为敏锐的"湿地小侦探",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和生动的生态短片,一步步揭开湿地这片神秘领域的面纱。他们发现湿地不仅是自然的"净水器",更是无数生灵的庇护所,对"地球之肾"的生态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生水魔法"实验课中,学生们看到原本浑浊的泥水在纱布和活性炭的层层过滤下竟焕然新生,这一神奇的"蜕变"过程让孩子们直观地读懂了污水重生的密码,惊叹于再生水“化废为宝”的奇妙。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垃圾分类情景剧。剧中"小迷糊"误投垃圾被处罚的生动情节,既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这种寓教于乐的演绎方式,让垃圾分类知识深深烙印在学生们心中。演出结束后,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争当"环保小考官",在互动问答中精准辨别各类垃圾的归属。通过这样沉浸式的体验,绿色生活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湿地奥秘到净水实验,再到垃圾分类实践,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仅让环保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守护地球的责任感。每一次课堂互动都是思维的碰撞,每一场实验演示都是智慧的启迪,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颗珍爱自然的赤子之心。 
访村环保实情,汇基层治污良策
 7月12日至26日,河海大学六盘水爱绿护水环保科普调研小分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环保认知调研工作。团队创新调研模式,采用"线下实地走访+线上问卷联动"的双轨机制,以盘州市农村地区为样本,深入探究当地居民的低碳意识与环保实践情况。这种立体化的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更让团队成员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基层环保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深入农户家庭,通过面对面交流重点调研了三个方面:一是村民对环保基础知识(特别是碳排放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模式;三是对当地环保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重点关注水体保护、废弃物处理和生态维护等关键领域。在走访过程中,团队还向村民分发了环保宣传单,普及低碳生活知识,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受访村民结合切身经历,既分享了社区环境变化的真实感受,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为环保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践日常低碳微行,筑乡邻护水长堤
为推动环保从“知识”到“行动”落地,小分队推出“环保打卡”活动,设计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打卡任务。学生们积极参与,洗手及时关龙头、用淘米水浇花、步行上学、光盘行动……一张张打卡表,记录着日常环保实践。
打卡数据显示,学生们在“节水小卫士”“光盘行动者”任务中参与度高,学生们连续多日完成打卡。这一行动,让低碳生活成为习惯,以学生带动家庭,促进农村居民“碳”行为优化,凝聚起全民环保的“微力量”,让环保从“一时之举”变“长久自觉” 。
河海大学六盘水爱绿护水环保科普调研小分队的六盘水科普之行,以“企业探路、校园播种、村社扎根、全民践行”为脉络,织就了一张从知识传递到行动落地的环保网络。从水务企业的减碳技术解码,到校园里趣味课堂点亮环保认知;从村社走访捕捉真实诉求,到打卡活动推动低碳习惯养成,每一步都紧扣“爱绿护水”初心,让环保知识接上乡村地气、融进百姓生活。
这场实践实现了“双向成长”:小分队在基层读懂环保工作的复杂性,让专业知识有了鲜活应用场景;孩子们的热情、乡亲们的期盼,则化作环保事业前行的温度与动力。这些努力正让绿色理念扎根人心,让“节水护水、低碳生活”成为共识,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