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薛家洼的江畔,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芦苇丛中传来水鸟清脆的啼鸣,江面不时泛起涟漪,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江畔湿地,曾经是长江生态的“痛点”。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变迁调研团走进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用脚步丈量生态变迁,以实践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探寻长江大保护背后的奋斗与希望。
图为巢湖学院调研宣讲团在薛家洼合影留念。高嵩摄。
沿着薛家洼的步道前行,许河长的讲述将时间拉回到2019年。那时,长江东岸整治项目正式启动,一场生态保卫战在此打响。面对盘踞多年的十一个大户、二十二个小户,征迁工作千头万绪。以路为界,与华山局分工协作,工作人员们争分夺秒,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夜奋战。这期间,无数感人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金妹一家的故事尤为动人,她的儿子作为江苏应急部队的军人,虽远在他乡,却时刻心系家乡生态建设,主动劝说母亲支持政府工作。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成为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动缩影,也让调研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生态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使命担当。
曾经,薛家洼沿岸采砂场林立,轰鸣的机械声打破了江水的宁静,浑浊的江面再难觅鱼影。而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砂石场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废弃的厂房旧址上建起了生态湿地,江豚在碧波中自在游弋,候鸟在芦苇荡里栖息繁衍。这一转变,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涅槃重生,更是发展理念的脱胎换骨。漫步江边,人们惊喜地发现多头黑颜色江豚在芦苇江湾嬉戏,它们灵动的身影为江面增添了一抹生机;巡河时,观景平台旁时常有大鱼跃出水面,“扑通”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诉说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从“无鱼之河”到“江豚逐浪、鱼跃江面”,薛家洼用实实在在的变化,成为长江生态修复的鲜活样本,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调研过程中,巢湖学院的学子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生态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引着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薛家洼的蜕变,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修复,更体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曾经,人们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现在,薛家洼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守护好生态根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这种理念的转变,让团队成员们更加明白,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长远福祉的基石。 图为如今的薛家洼。高寒煜摄。
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变迁调研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触摸到了长江生态的强劲脉动,汲取了奋进的力量。他们将带着在薛家洼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持续讲好薛家洼的生态故事,传播“两山”理念。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汇聚起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