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8月12日,江苏东台、盐城、安徽蚌埠 ——这个夏天,河海大学“润乡探亲”实践团的足迹深入长三角的河网阡陌与城市社区,以“守护碧水清波”为使命,开展了一场贯穿水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绿色能源探索与社区科普的立体实践。从东台的水务站到蚌埠的街道办,青春的智慧在田野江河间激荡,书写着新时代水利学子的担当。
  7月9日东台启程:解码基层治水的“神经末梢”
  实践首站直抵东台市梁垛镇水务站。站长顾建明抚摸着“江苏省水美乡镇”铜匾,向队员们展示了河道治理的蜕变:调度室内,实时跳动的电子屏监控着全镇28条河道,昔日的“牛奶河”梁垛河如今白鹭翩跹。仓库里整齐码放的冲锋舟、水质检测仪,诉说着防汛抗旱的日常。“河长制不是挂牌子,而是钉责任!”队员付同学在笔记本上郑重记录下见闻,尤其对《考核办法》中“群众满意度占比30%”的条款印象深刻。
  图1实践团到访梁垛镇水务站                                       图2实践团阅读河道治理日志
  在梁西村八达河畔,村书记顾卫东踩着露水田埂而来。他指着格宾网生态护岸感慨:“以前土坡遇雨就塌,现在草长鱼跃。”谈起河长制推行初期的“硬仗”,他提及劝拆17处违建鸭棚的艰辛,而曾经的抵触者如今成了义务巡河员。“水干净了,日子才能清亮”——72岁陈阿婆的朴素话语,道出了村民对水环境改善的认可。
  图3实践团在八达河巡河                                        图4实践团在梁西村村委会座谈
  下午的东台市水务局座谈会上,王局长捧出1958年至今的“治水账本”。GIS系统屏幕上,1600多条河道布满闪烁的监测点:“去年清淤23万方,但治水要靠‘疏’——生态沟渠就是河流的‘净水器’。”他结合自身经历激励学子:“我当年觉得水利就是建大坝,直到设计的灌溉渠让盐碱地长出水稻,才明白价值在田间地头。”
  图5实践团在东台市水务局座谈                                         图6实践团到访东台市水务局
  东台市水情教育实践基地的展厅里,一座微缩的"东台水网"模型正在循环演示。当讲解员按下按钮,模拟降雨的灯光亮起,只见水流先汇入田间的生态沟,再经泵站提升至干河,最后通过节制闸调控水位。"这就是我们的'海绵城市'理念在乡村的实践,"讲解员指着模型里的湿地,"这些看似普通的水塘,其实是天然的调蓄库,能把50%的雨水留在原地。"
  图7实践团参观东台市水情教育实践基地
  在东台市第二抽水站,4台轴流泵每秒抽排3个泳池的水量,单台机组每秒抽水量达8.4立方米,主要用于区域防汛抗旱。工程师陈师傅调整叶轮角度:“这就是防汛抗旱的‘水龙头’!”机房内,他轻抚机器外壳传授经验:“去年听三分钟异响就判断轴承磨损——机械原理得靠实操吃透。”堤坝上远眺,抽排的河水蜿蜒入海,泵站剪影镀着金边,宛如自然与人力共写的诗行。
  图8实践团参观东台市第二抽水站
  暮色中的东台老街,队员们在鱼汤面摊前记录变化。“通榆河的水以前要过滤几遍,现在直接烧汤就很鲜!”店主周师傅舀起乳白鱼汤,热气模糊了镜片,笑意却清晰。纳凉的老人们指着霓虹点缀的护城河:“从前是臭水沟,现在成了孙儿画里的白鹭公园!”两小时采访收集57份问卷,23个故事藏着一碗鱼汤的鲜、一幅童画的纯、一句感慨的真。
  图9团队成员采访收集调查问卷
  7月10日浊流新生:从污水厂到生态湿地的绿色转型
  实践队深入东台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工程师沈师傅带领队员穿行于粗格栅、沉砂池与生化池之间,见证污水的“重生”。当看到经紫外消毒的出水澄澈见底,可直接补给湿地时,课本中的“活性污泥”“污泥回流”等术语变得鲜活。
  图10实践团参观东台市城东污水处理厂
  下午的“风光渔”互补基地则展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融合智慧:万余光伏板下,鲈鱼青虾在间隔水道中游弋;数十座风机与光伏协同,年发电超1.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发电不占地、养殖不耗水”的模式令队员们惊叹。在条子泥湿地,队员们采集土壤样本评估修复成效。这里已通过退渔还湿修复3000余亩,成为百万候鸟的驿站,2024年更首次监测到珍稀勺嘴鹬的新栖息地。
图11 实践团参观“风光渔”互补发电基地                               图12实践团参观条子泥湿地
  7月11日串场河畔:产学研融合的生动课堂
  晨曦中,队员们沿盐城串场河躬身拾捡垃圾。“捡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在守护文化记忆。”队长李同学在压实废纸箱时,讲述这条盐运古道变为生态廊道的变迁。巡河间隙,团队在清波芦苇间录制百年校庆祝福,誓言“饮水思源,勇担使命”。
  图13实践团开展巡河志愿行动
  在串场河抽水站,轰鸣的机组每小时抽水3000立方米,让课本里的“水泵扬程”有了生动注解。下午的东台经开区座谈会上,管委会负责人分享“工业废水零排放”实践,队员们则提出“智慧监测”“雨水回收”建议,思维激烈碰撞。随着“河海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牌匾授予经开区,产学研融合的桥梁就此架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开发区主任的嘱托深植学子心中。
  图14实践团参观西闸站                               图15西闸站水泵剖面图
  8月12日蚌埠社区:生态科普激荡治理新思
  实践收官之站走进蚌埠禹会街道。队员李佳怡以“可持续发展三维度”解析社区治理,提出“雨水花园”“旧物回收”等举措;梅锦轩则发挥河海专业优势,揭示淮河水生生物生存现状与污染挑战,呼吁居民践行“家庭节水”“垃圾分类”。互动环节,居民就“家门口小河治理”“识别水污染”踊跃提问,实践团发放的《家庭环保手册》被争相传阅。“活动接地气、有深度,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街道工作人员高度评价这场“智力支援”。
  实践总结
  四天的行程,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了从梁垛河埠头、串场河堤坝到蚌埠社区的治理脉络,触摸了抽水站轰鸣的钢铁筋骨与条子泥湿地的自然脉动。他们记录下顾书记磨破三双鞋的坚守、沈师傅二十载治污的匠心、陈师傅“听声辨故障”的专业,以及王局长“脚踩泥浆才能真正读懂水”的箴言。这些散落在千乡万村的动人风景,最终汇聚成青年学子的共同信念:水利人的战场在田间地头,水利人的担当不分性别,唯以专业与热忱,守护每一泓碧水,润泽每一寸乡野。 当青春与江河共鸣,这场实践已成为他们解读水生态密码、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誓言的最珍贵启蒙。
  文稿来源:“润乡探亲”实践团
  “水境新探者”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