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生态文旅调研团前往马鞍山博物馆,去探索马鞍山文化,开展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现状调研。实践团队主要通过实地参观方式,去深入探究马鞍山的历史与文化。
马鞍山博物馆作为市级综合性博物馆,馆内陈列丰富,从古代文物到现代文明,全方位展示了马鞍山的历史文化与当代马鞍山发展成就。此外,马鞍山展馆中有着通过图片,生动呈现了薛家洼等地区从“散乱污”到“生态绿廊”的转型历程。
随后,队员们步入博物馆里,刚踏入展厅就被琳琅满目的瓷器所吸引,各种各样的颜色,千姿百态的形状使队员们停住脚步去欣赏瓷器的美。其中,吉州窑酱釉鹧鸪斑盏是吉州窑烧制的一种名贵黑鼬茶盏。斑纹:得名于鹧鸪鸟的羽毛特征,釉面斑纹模仿鹧鸪鸟胸部“黑底白斑,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样式 。鹧鸪斑茶盏斑纹虽经人工干预,却追求“无意成纹”的天然感,契合宋代文人“道法自然”的审美追求。其斑纹风格自由奔放,不拘泥于形似,展现了宋代民间工匠对自然之美的朴素理解。

图为吉州窑酱釉鹧鸪斑纹盏。马艺源 供图
在队员们深刻了解瓷器之后,再次踏入了诗词意境当中。其中,李白在马鞍山所创作的诗词,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其中李白的《望天门山》,全诗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前两句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的浩荡奔流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后两句描绘了一幅美景,表现出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伏。这首诗在写作上,山水互为映衬,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同时,全诗巧用动词,如“断、开、流、回、出、来”等,使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画面色彩鲜明,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在阅读《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景象,可以看出长江水的清澈,而薛家洼长江因工业排放,码头侵占,使得长江水浑浊。如今,通过退渔还林和颁布一系列政策,使得薛家洼水质犹如诗中景象。李白在诗中对山水的赞叹,本质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这与薛家洼的治理中“还江于民,还绿于自然”的理念相通。
7月5日,队员们前往了凹凸地质文化公园,也是钢铁厂的遗址。队员们观察到如今的钢铁厂景色优美,完全没有昔日的狼狈。曾经的烟囱被绿植环绕,裸露的矿坑积水成湖,倒映着蓝天白云。钢铁厂遗留的工业肌理与自然生态巧妙融合:破碎的高炉基座上生长出藤蔓植物,废弃料场覆土植绿后成为鸟类栖息的湿地。这种“工业伤疤”到“生态绿洲”的转变,既保留了钢铁工业的历史记忆,又通过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等措施,实现了工业遗址的生态重生,成为马鞍山“钢铁之城”向“生态之城”转型的鲜活注脚。


图为凹凸地质公园如今的环境。刘佳薇 供图
此次调研中,从博物馆里薛家洼“散乱污”到“生态绿廊”的记录,到钢铁厂遗址上草木与工业遗迹的共生图景,再到李白诗词中“碧水青山”与现实生态治理的呼应,无不彰显着马鞍山对“历史文脉”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守护。当吉州窑瓷器的“道法自然”审美遇见薛家洼“还绿于江”的治理理念,当钢铁工业的厚重历史邂逅地质公园的盎然绿意,这座城市正以文旅融合的方式,让千年文化基因与生态保护实践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