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烟台大学“輶轩使”社会实践队在泰安非遗社会实践的第三日上午,前往泰山石敢当博物馆,开展以“石敢当”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品、聆听讲解,深入解读“石敢当”文化中蕴含的“敢当”精神。
  泰山石敢当博物馆位于泰安市城区,是国内首家以“石敢当”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汉代至今的“石敢当”镇石、碑刻、画像石等文物百余件,系统展示了“石敢当”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播。队员们抵达博物馆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参观。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块排列整齐的“石敢当”镇石。这些镇石大小不一,小的仅几十厘米高,大的超过两米,材质均为泰山青石,表面大多铭刻着“石敢当”三字,部分镇石还刻有“泰山石敢当”“石敢当在此”等字样。讲解员介绍:“‘石敢当’文化起源于泰山地区,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文献,起初是先民为了抵御自然灾害、驱邪避凶而设立的镇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信仰,成为‘勇敢担当、守护家园’的象征。”
  队员们沿着展厅依次参观,仔细观察每块镇石的形态与刻字。在一块唐代的“石敢当”镇石前,队员们看到,镇石上的“石敢当”三字为楷书,字体端正、笔画浑厚,石体保存较为完好,仅表面有少量风化痕迹。讲解员说:“这块镇石出土于泰安市郊的一个古村落,是目前馆内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石敢当’镇石,其刻字风格体现了唐代楷书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在展厅的另一侧,一块来自悬崖古道旁的明代“石敢当”镇石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这块镇石高约1.2米,宽约0.5米,石体表面因长期暴露在户外,遭受风雨侵蚀,刻字已有些模糊,但“石敢当”三字仍能辨认。讲解员介绍:“这块镇石原本立在泰山附近的一条古道旁,古道地势险峻,常有山洪与落石,当地村民便立此石敢当,祈求平安。数百年来,它一直守护着这条古道,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往来,是‘石敢当’守护精神的典型代表。”队员们围在镇石旁,仔细观察刻字的细节,感受着石体上沉淀的历史痕迹,对“石敢当”文化中的“勇敢担当”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观看了博物馆播放的“石敢当”文化纪录片,了解“石敢当”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以及现代社会对“石敢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队员赵同学表示:“以前只听说过‘泰山石敢当’这个说法,但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参观了博物馆,看到这些历经沧桑的镇石,才真正明白‘石敢当’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这种‘直面风雨、守护家园’的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青年学习。”
  此次泰山石敢当博物馆参观活动,让烟台大学輶轩使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系统了解了“石敢当”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为后续开展“石敢当”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奠定了基础,也让队员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泰山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