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随着结营仪式在云南潞江镇芒棒小学操场庄重举行,厦门大学“彩云乡村”夏令营项目在芒棒小学的支教与调研工作圆满落幕。为期两周的课程、陪伴与探索,最终汇聚为一句句真挚的“再见”,留存在孩子们和志愿者们的心中。
结营仪式由夏令营营长刘双翼主持,现场回顾了营期点滴,并由参与夏令营的儿童和志愿者带来节目表演,展示他们在此次夏令营中的成长与收获。仪式结束后,各班级返回教室,由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开展“道别时刻”班级活动,通过合影、表演、留言等形式,为彼此写下夏日回忆的最后一页。
图一 孩子们在结营仪式上表演。彩云 供图
本次夏令营为期两周,厦门大学“彩云乡村”实践团共15位志愿者驻守芒棒小学,围绕“民族村落文化保护”与“民族区域教育帮扶”两大核心任务,设计并实施覆盖低、中、高年级的晨读、趣味唤醒、绘本故事圈、参与式活动与兴趣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我最喜欢芒果姐姐讲的兴趣课,我们在教室里吹泡泡,在操场上扔飞机,还知道了关于风的知识,特别有意思。”去年就参与过夏令营活动的永烨小朋友这样说道,今年,他又带着他的妈妈来报名了。和许多小朋友一样,他们在见到自己熟悉的志愿者时显得格外欣喜。
    
图二 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芒果姐姐。彩云 供图
志愿者团队还组织了“藏宝袋”“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儿童关注情感表达、自然观察与自我成长。同时,课程内容融入潞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例如编竹船、做花扇等,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有趣。
“我特别喜欢编竹船,笑笑哥哥还会把我们的小船挂起来,特别好看。”平时不怎么讲话的代婉在这节课上格外开心。
“我们活动的宗旨是‘看见’,看见每一个孩子,守护每一个未来。”笑笑(志愿者)如是说。在高黎贡山的蓝天下,孩子们的成长、志愿者的蜕变,以及关于教育与文化的探索,共同构筑起这段弥足珍贵的实践旅程。    
图三 笑笑哥哥带孩子们做民族非遗竹编。彩云 供图
另外,志愿者还利用课程间隙分组深入家访,实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从早上的出行到放学的接送,从日常的谈论到对教育的讨论。家长们显然更加关心孩子的未来,用心去培养自己的后代:“我们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托举他们,只要他们自己有这个想法。”家住在离学校足足有十几公里远的刀志颖妈妈这样说到,在她家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志颖在学校获得的每一张奖状。
而在结营前夕,孩子们将亲手采摘的鲜花、家中种植的水果一一送至志愿者手中,质朴的赠予背后,是一份份不舍与真情。还有孩子轻声问道:“你们明年还会来吗?你会记得我吗?”一句问话,凝结了整个夏天的情感深流,也印证了这段短暂相遇的珍贵与深远。
    
图四 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放飞纸飞机。彩云 供图
“彩云乡村”夏令营计划作为厦门大学持续开展的重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之一,多年来扎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探索高校参与民族地区教育支持与文化传承的多种形式。从2017年到如今,2025年是彩云乡村夏令营开展的第九年。实地期间,夏令营活动获得当地小学校长和家长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并曾被中青网、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富饶美丽的潞江坝”等权威媒体报道而获得一定关注。此次芒棒小学营地实践是该项目2025年暑期行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尝试了非遗文化与地方教育结合的路径,也试图为乡村学校开展暑期短期支教与主题式夏令营活动提供了新样态与新思路。团队负责人刘双翼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民族村落文化保护机制、乡村教育资源均衡问题,持续以青年视角和高校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培育。”
从8月13日载着15个人的中巴第一次驶进芒棒小学,至8月29日保山站的高铁又一次开出高黎贡山,一共过去了16个昼夜。彩云寻光从海那边来,又从山这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