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队临沂卫生学校采访有感
2025-08-30 来源:山海情深团队 关注:
今天下午,我采访了任崇静老师。她是一名从临沂卫生学校赴青海海北州援教一年的教师。采访之前,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工作任务,记录一段援青经历,写一篇报道。但没想到,短短四十分钟的对话,像一束光,直直照进我心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任老师今年42岁,说话温和而清晰,没有太多修饰,却每一句都沉甸甸的。她谈到刚抵达海北时的情景——高原反应、隔离、紧接着就投入网课教学。她说得平静,我却听得心惊。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小镇,被称为“原子城”的西海镇,疫情蔓延,而她,几乎是孤身一人。
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她淡淡地说起生病的那段日子。她在青海确诊了青光眼和高源性高血压,一边是身体的不适,一边是异地就医的艰难。她说西海镇医院人少不用排队,但到了西宁就要排长队——这句话她讲得像是陈述事实,我却听出了其中细微的对比和无奈。但她紧接着就说,山东和青海两边的领导、同事、朋友如何帮她、关心她,语气里没有一点怨愤,全是感激。
我握着笔,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记。原来这就是援青干部的真实状态:不是口号中的英雄,而是一个也会生病、也会想家的普通人,却在最难的时候,被陌生的温暖接住。她说回来后青海同事还常问候她的身体,我忽然有点鼻酸。人与人之间,原来可以这样真诚。
当她讲到家庭的时候,我终于没忍住,悄悄深呼吸了几次。她家里有三个孩子,离开时一个十岁,两个还在上幼儿园。丈夫是医生,疫情时也回不了家,婆婆扛起了整个家。她说老大因为在家上网课,近视加深了两百度,说这话时,她停顿了一下。而我坐在录音笔这边,仿佛能透过电波触到她那一刻的愧疚。
但接下来她说的,让我彻底破防。孩子反而安慰她:“戴眼镜也不是啥大事,你和爸爸都戴,我们同学一半都戴眼镜了。”那么小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轻松的话语去安慰母亲。后来小女儿又骨折,她远在青海,只能靠着电话牵肠挂肚。她说,是同事们的鼓励支撑着她。我听着,忽然觉得所谓“奉献”这个词,在她面前显得那么轻飘。它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默默承担,是一个母亲藏在深夜的眼泪。
采访后半段,她语气明亮了许多。讲她和藏族、回族学生一起过藏历新年、开斋节,一起画唐卡、做烧烤,她说“文化的碰撞让友谊变得更深厚”。她说他们帮学校建了实训室,带学生比赛拿奖,甚至拿到了世界银奖。我能从她的声音里听出自豪,那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用付出换来的喜悦。
结束之前,我问她有什么想对现在的援青干部说。她说,这段经历是一生的财富,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她说他们正在为民族团结添砖加瓦。她说这些话时非常诚恳,没有一点表演意味。我忽然明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她真真正正活出来的信念。
关掉录音之后,我坐在电脑前发了很久的呆。我原本以为是我在采访她,却在过程中一次次被她的故事采访了我的内心。我所记录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用一年时间书写的不普通的事——她没有刻意强调困难,也没有夸大贡献,只是真实地经历、真诚地对待。
也许真正的援青,就是这样:不是遥远的、悲情的牺牲,而是一段段具体的人生彼此靠近、互相照亮的过程。而我有幸,今天被其中一束光,轻轻照见。
任老师今年42岁,说话温和而清晰,没有太多修饰,却每一句都沉甸甸的。她谈到刚抵达海北时的情景——高原反应、隔离、紧接着就投入网课教学。她说得平静,我却听得心惊。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小镇,被称为“原子城”的西海镇,疫情蔓延,而她,几乎是孤身一人。
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她淡淡地说起生病的那段日子。她在青海确诊了青光眼和高源性高血压,一边是身体的不适,一边是异地就医的艰难。她说西海镇医院人少不用排队,但到了西宁就要排长队——这句话她讲得像是陈述事实,我却听出了其中细微的对比和无奈。但她紧接着就说,山东和青海两边的领导、同事、朋友如何帮她、关心她,语气里没有一点怨愤,全是感激。
我握着笔,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记。原来这就是援青干部的真实状态:不是口号中的英雄,而是一个也会生病、也会想家的普通人,却在最难的时候,被陌生的温暖接住。她说回来后青海同事还常问候她的身体,我忽然有点鼻酸。人与人之间,原来可以这样真诚。
当她讲到家庭的时候,我终于没忍住,悄悄深呼吸了几次。她家里有三个孩子,离开时一个十岁,两个还在上幼儿园。丈夫是医生,疫情时也回不了家,婆婆扛起了整个家。她说老大因为在家上网课,近视加深了两百度,说这话时,她停顿了一下。而我坐在录音笔这边,仿佛能透过电波触到她那一刻的愧疚。
但接下来她说的,让我彻底破防。孩子反而安慰她:“戴眼镜也不是啥大事,你和爸爸都戴,我们同学一半都戴眼镜了。”那么小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轻松的话语去安慰母亲。后来小女儿又骨折,她远在青海,只能靠着电话牵肠挂肚。她说,是同事们的鼓励支撑着她。我听着,忽然觉得所谓“奉献”这个词,在她面前显得那么轻飘。它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默默承担,是一个母亲藏在深夜的眼泪。
采访后半段,她语气明亮了许多。讲她和藏族、回族学生一起过藏历新年、开斋节,一起画唐卡、做烧烤,她说“文化的碰撞让友谊变得更深厚”。她说他们帮学校建了实训室,带学生比赛拿奖,甚至拿到了世界银奖。我能从她的声音里听出自豪,那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用付出换来的喜悦。
结束之前,我问她有什么想对现在的援青干部说。她说,这段经历是一生的财富,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她说他们正在为民族团结添砖加瓦。她说这些话时非常诚恳,没有一点表演意味。我忽然明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她真真正正活出来的信念。
关掉录音之后,我坐在电脑前发了很久的呆。我原本以为是我在采访她,却在过程中一次次被她的故事采访了我的内心。我所记录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用一年时间书写的不普通的事——她没有刻意强调困难,也没有夸大贡献,只是真实地经历、真诚地对待。
也许真正的援青,就是这样:不是遥远的、悲情的牺牲,而是一段段具体的人生彼此靠近、互相照亮的过程。而我有幸,今天被其中一束光,轻轻照见。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