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发展部署,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6 日,广西师范大学 “古韵新探” 实践团队奔赴广西百色市靖西旧州古镇,以 “挖掘民俗内涵、助推文旅融合” 为目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深度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穿梭于古镇的博物馆、古戏台、风情街与历史遗址之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实地观察民俗场景,深入挖掘壮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为边疆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 非遗课堂开讲:绣球里的文化传承密码
调研首站,实践团队走进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在非遗体验区,专注于绣球编织的黄老师成为了团队的 “文化导师”。“制作一个绣球,要历经浆布、绘图、刺绣、填充、缝合五大核心工序,单是刺绣就包含平针、盘金、打籽等 8 种技法,其中铜鼓纹的对称绣制最考验功底,每一针都得精准对齐纹样中轴线。” 黄老师一边演示刺绣技巧,一边向团队讲述绣球的文化变迁:“过去,旧州绣球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如今,绣有‘吉祥如意’‘民族团结’等字样的绣球,已成为传递美好祝福的文化符号。
团队成员围在黄老师身边认真记录工艺细节,还亲手尝试基础刺绣技法。交流中,黄老师展示的 3 件老式绣球尤为珍贵,绣球纹样中呈现的农耕劳作、节庆欢庆等壮族生活场景,为团队后续挖掘文化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此外,团队还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壮锦、木偶戏等非遗展品,全方位感受旧州民俗文化的丰富魅力。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 古戏台寻踪:浮雕背后的边地精神印记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队来到旧州古镇的清代古戏台。这座青砖木构的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台侧墙壁上的 “将士浮雕” 却依旧清晰,生动刻画了古代壮族先民守卫边疆、协同作战的英勇场景。据了解,古戏台曾是壮族山歌对唱、木偶戏表演的重要场所,如今虽不再日常演出,但每逢传统节庆,当地老人仍会聚集于此,传唱山歌、讲述古镇历史。
实践团队成员仔细拍摄浮雕细节时发现,将士浮雕中的铠甲纹样、兵器样式,与此前在绣球上见到的铜鼓纹、祥云纹高度呼应。“民俗工艺中藏着鲜活的历史记忆,这正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团队成员感慨道。围绕 “古戏台与民俗传播”,团队还展开热烈讨论,初步提出在戏台周边设置 “山歌故事牌” 的建议,让游客在参观古建筑的同时,能直观了解民俗背后的历史渊源。
  • 风情街调研:老奶奶的绣球摊见证文旅消费热潮
旧州古镇绣球风情街充满烟火气,沿街数十家商铺挂满五颜六色的绣球。在这里,实践团队遇到了 72 岁的韦奶奶,她在街边摆摊售卖绣球已有十余年。韦奶奶的摊位上,手工绣球种类丰富 —— 从巴掌大的迷你款到直径 30 厘米的装饰款,价格介于 20 元至 120 元之间,均由她和邻里阿姨们亲手制作。
现在游客更喜欢有新意的文创绣球,像能挂在手机上的小绣球、和热门游戏联名的款式都很受欢迎,尤其是游戏联名款,一天能卖二三十个。” 韦奶奶一边展示刚卖出的乙游联名绣球,一边向团队介绍。与此同时,团队在风情街开展问卷调研,回收的 150 余份有效问卷显示,80% 的游客购买绣球是为了 “留作纪念” 或 “赠送亲友”,还有不少游客提出希望古镇能开设 “绣球制作体验课”。韦奶奶的小摊位,正是 “民间文化传承” 与 “旅游消费需求” 完美结合的缩影 —— 手工绣球既守住了文化本真,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收入,生动诠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图2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与韦奶奶交流

图3 实践团队成员观赏街边售卖的绣球
  • 点将台论道:文化自信激活边疆文旅新动能
调研最后一站,团队来到瓦氏点将台。据史料记载,明代瓦氏夫人曾率领壮族 “狼兵” 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她的爱国精神至今仍是旧州文化的核心符号。围绕 “历史人物与民俗 IP 打造”,团队展开深入研讨,一致认为可将瓦氏夫人的英雄故事融入绣球文化讲解、山歌创作中,让游客在体验民俗的过程中,同步感受边疆人民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这次让我们真正走进边疆、触摸文化根脉,既看到了民俗传承的蓬勃活力,也发现了文旅发展的巨大潜力。”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表示。未来,“古韵新探” 实践团队将持续推进 “绣球体验套餐”“历史文化讲解牌” 等建议落地,助力旧州古镇实现 “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与 “旅游经济提质增效” 的双向共赢。以青春之名解码民俗密码,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广西师大青年正以担当与智慧,为边疆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图4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