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旧州民俗,共促文明共融!广西师大“古韵新探”
2025-08-30 来源:卢家龙 关注:
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6 日,广西师范大学 “古韵新探” 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广西百色市靖西旧州古镇,以 “探民俗文旅、促文明共融” 为核心主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循着古镇的文化脉络,走访博物馆、古戏台、风情街与历史遗址,在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细致观察民俗场景的过程中,挖掘壮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为边疆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黄老师介绍,旧州绣球的价值早已超越工艺品本身 —— 早年是壮族青年传递心意的定情信物,如今则被赋予新的内涵,绣上 “吉祥如意”“民族团结” 等字样的绣球,成为传递美好祝愿的文化使者。团队成员围在黄老师身边,一边认真记录工艺细节,一边动手尝试基础刺绣,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此外,黄老师展示的 3 件老式绣球更是让团队眼前一亮,绣球上刻画的农耕、节庆等壮族生活场景,为团队后续挖掘文化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随后,团队还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壮锦、木偶戏等展品,进一步丰富了对旧州民俗文化的认知。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团队成员仔细拍摄浮雕细节时,有了意外发现:将士浮雕中的铠甲纹样、兵器样式,与此前在绣球上见到的铜鼓纹、祥云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来民俗工艺中藏着这么多历史记忆,这正是精神文明的鲜活体现。”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围绕 “如何让古戏台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团队展开讨论,初步提出在戏台周边设置 “山歌故事牌” 的方案,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能深入了解民俗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边地精神的传承。
“现在的游客喜欢新鲜创意,像手机挂饰款绣球、和热门游戏联名的绣球都很畅销,尤其是和乙游联名的款式,一天能卖二三十个。” 韦奶奶笑着向团队展示刚成交的订单。为进一步了解游客需求,团队在风情街开展问卷调研,共收集 150 余份有效反馈。数据显示,80% 的游客购买绣球是为了 “留作纪念” 或 “送给朋友”,还有部分游客建议古镇增设 “绣球制作体验课”,让大家能亲手感受非遗魅力。韦奶奶的小摊位,不仅是民间文化传承的缩影,更见证了文旅消费带来的经济活力 —— 手工绣球既保留了文化本色,又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生动案例。

图2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与韦奶奶交流

图3 实践团队成员观赏街边售卖的绣球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边疆、贴近文化,既看到了民俗传承的生机与活力,也找到了助力文旅发展的切入点。”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分享道。接下来,“古韵新探” 实践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持续推动 “绣球体验套餐”“历史文化讲解牌” 等建议落地,助力旧州古镇实现 “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与 “旅游经济提质增效” 的双向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以青春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专业能力解码民俗文化,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融的道路上,书写属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4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
- 对话绣球传承人:解锁非遗活态传承密码
黄老师介绍,旧州绣球的价值早已超越工艺品本身 —— 早年是壮族青年传递心意的定情信物,如今则被赋予新的内涵,绣上 “吉祥如意”“民族团结” 等字样的绣球,成为传递美好祝愿的文化使者。团队成员围在黄老师身边,一边认真记录工艺细节,一边动手尝试基础刺绣,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此外,黄老师展示的 3 件老式绣球更是让团队眼前一亮,绣球上刻画的农耕、节庆等壮族生活场景,为团队后续挖掘文化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随后,团队还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壮锦、木偶戏等展品,进一步丰富了对旧州民俗文化的认知。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 驻足古戏台:从浮雕中聆听历史回响
团队成员仔细拍摄浮雕细节时,有了意外发现:将士浮雕中的铠甲纹样、兵器样式,与此前在绣球上见到的铜鼓纹、祥云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来民俗工艺中藏着这么多历史记忆,这正是精神文明的鲜活体现。”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围绕 “如何让古戏台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团队展开讨论,初步提出在戏台周边设置 “山歌故事牌” 的方案,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能深入了解民俗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边地精神的传承。
- 走访风情街:老奶奶的绣球摊折射文旅活力
“现在的游客喜欢新鲜创意,像手机挂饰款绣球、和热门游戏联名的绣球都很畅销,尤其是和乙游联名的款式,一天能卖二三十个。” 韦奶奶笑着向团队展示刚成交的订单。为进一步了解游客需求,团队在风情街开展问卷调研,共收集 150 余份有效反馈。数据显示,80% 的游客购买绣球是为了 “留作纪念” 或 “送给朋友”,还有部分游客建议古镇增设 “绣球制作体验课”,让大家能亲手感受非遗魅力。韦奶奶的小摊位,不仅是民间文化传承的缩影,更见证了文旅消费带来的经济活力 —— 手工绣球既保留了文化本色,又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生动案例。

图2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与韦奶奶交流

图3 实践团队成员观赏街边售卖的绣球
- 探寻点将台:以文化自信助力文旅升级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边疆、贴近文化,既看到了民俗传承的生机与活力,也找到了助力文旅发展的切入点。”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分享道。接下来,“古韵新探” 实践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持续推动 “绣球体验套餐”“历史文化讲解牌” 等建议落地,助力旧州古镇实现 “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与 “旅游经济提质增效” 的双向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以青春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专业能力解码民俗文化,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融的道路上,书写属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4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
-
扫一扫 分享悦读